秋天的樹葉 蘇教版五年級(上)“習作3”教學設計
3.展示分享。
秋游的時候,同學們都做有心人,不僅搜集了許多樹葉,而且不少同學回去還進行了加工,制成了書簽,繪成了“樹葉畫”,給大家展示一下吧。(學生爭先恐后,展示自己的“杰作”。)
4.小結。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闭沁@些多姿多彩的樹葉把秋天裝扮得如詩如畫,今天我們再一次走進秋葉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美。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交流,談對秋天樹葉的印象,雖寥寥數語,卻勾起了學生的回憶,和著那一曲《秋日的私語》,使學生不知不覺又一次走進秋的天地,走近秋天的葉子,流連其間。學生把搜集的與秋天樹葉有關的古詩詞展示出來,營造出濃濃的詩的意境,與秋天的樹葉的神韻相契合。播放錄像與展示學生搜集的葉子,進一步使學生親近樹葉。學生只有“情意”萌動時才有用語言表達的愿望,在作文指導時努力通過創設情境撩撥學生情感,激發學生習作激情,產生“我要寫”的愿望。
二、在發現中體驗。
1.教師引導:所謂觀察,就是仔細察看。我們該從哪些方面來觀察一片秋葉呢?(隨著學生的發言板書:顏色、形狀、姿態……)
2.指導觀察。
(1)觀葉色。秋天的樹葉是什么顏色?(紅的、黃的、綠的……五彩繽紛。)如果是黃色的,是金黃、橘黃,還是綠中泛黃?即便松柏等四季常青的樹葉,只要細心地去觀察,也會發現它們有細微的變化。
(2)辨葉形。秋天的樹葉是什么形狀?是圓形的、扇形的,還是爪形的、針形的……再瞧瞧它們葉柄的形狀、葉脈的紋路是什么樣的?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雖然樹葉形狀不一,但都精致奇麗。
(3)摸葉片。在看的過程中,提醒學生伸出小手摸摸葉片,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進一步感知秋天樹葉的特點。
(4)嗅葉味。觀察過程中還可以讓學生用鼻子湊近葉片嗅一嗅,感受葉子透出的秋的味道。
3.啟發回憶。
(1)我們剛剛觀察的是一片樹葉。一簇樹葉,一株樹葉,滿山樹葉,又是怎樣的情景?(指導學生習作時可以由點到面,或由面到點,既寫單片的樹葉,又寫整體的樹葉。)
(2)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風中的樹葉是怎樣的姿態呢?(引導學生回憶想象在枝頭顫抖的樹葉、在空中飄舞的樹葉的姿態,以及它們發出的聲音,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3)提示學生還可以寫寫雨中的秋葉等等。
4.小結。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學們只要仔細觀察,就一定會發現秋葉的不同特點,發現秋葉的細微差別,就會有一份收獲,有一份驚喜,筆下的秋葉一定會栩栩如生。
設計意圖:觀察力最可貴的品質是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從指導學生觀察開始,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葉色、辨葉形、摸葉片、嗅葉味,從觀察一枚樹葉,一簇樹葉,一株樹葉,及至漫山遍野的樹葉。指導學生觀察有層次,有方法,循序漸進,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知秋葉,為習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語句是可以模仿的,但活生生的體驗是無法用文字來克隆的。教師循循善誘,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啟發學生看、聞、摸,靜靜地想,細細地品,分享發現,分享體驗,分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