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黃山奇松(共2課時)
學習了姚老師的設計,我也考慮嘗試讓學生來描寫松樹,不知會有什么結果出現。期待著……
課前思考:
這篇課文描寫了黃山風景區有許多奇松,姿態獨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語言美、情感美于一體,令讀者賞心悅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凇饵S山奇松》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結合網絡資料對課文的題目和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初讀課文后估計能提出了比較多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及時給予肯定,并從中篩選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供學生在課堂上研究。如學生有可能會問“‘黃山奇松’奇在哪兒?”“為什么說迎客松是黃山奇松的代表,是整個黃山的象征?”“為什么黃山松和別處的松樹不一樣,為什么會呈現出千姿百態”等等,對于學生提出的其他問題可引導學生課后進一步研究。
教學反思:
扣重點,自主探究,感知深入。教學須有詳有略。了解黃山松的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其中三個層次,采用一詳兩略的教學方法。
迎客松,先請學生自讀文本體驗,了解它的姿態優美,了解這種美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美?通過朗讀,學生領悟了“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了!边@句話,了解了迎客松在黃山松中獨特的地位。
在學生對迎客松有了生動印象的基礎上,請學生感情朗讀。邊讀邊思考:為什么迎客松給我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學生通過探究,進而知道是描寫、擬人、比喻、想象等表現方法,準確鮮明地展現了迎客松的奇特點。此刻,學生再讀“姿態優美”、“枝干遒勁”、“飽經風霜”、“郁郁蒼蒼”、“整個黃山的象征”時,詞的內涵就都能表達在他們的表情、聲音、語調之中。
教學反思:
因為前幾天聽了顧老師的輔導,知道課文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解讀,逐漸從理解文本的內容(寫什么)、品味詞句(怎樣寫)。所以在上這堂課時,心中有了底。一堂課上下來總體覺得不錯。課上先介紹了祖國的五岳,(特別要提的是楊立洲,他都能說出名稱,并且還知道他們各自的特點。)接著介紹三大名松,讓學生了解他們的名字都是按照他們的姿態來命名的,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還有那些松樹,當然我們寫得沒有(2)班學生寫得精彩。
書中描寫迎客松時有一個詞,叫“遒勁”,學生借助詞典都知道這個詞的意思是“強健有力”,可是我覺得學生可能并不真正了解這個詞的意思。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遒勁”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知道這個詞是用來形容什么的嗎?(樹干,有的說還有書法作品)這時我出示了一張放大了的松樹枝干的圖片,我問:“這回你會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什么是“遒勁”了嗎?”學生很容易就明白是筆直有力,粗壯雄健,有氣勢的意思,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思路很清晰,篇幅短,語句美,學生很愛讀。通過同事向我介紹顧老師的講座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高年級語文教學與中年級的要求的確存在著差距。我們不光要讓學生讀好語言,讀懂語言,積累語言,更要在推敲作者如何進行語言表達的方面進行探究!饵S山奇松》,曾經作為四年級的教材,我教過好幾回了,但從來沒有像這一次,這么關注作者的寫作特色。仔細辨來,的確有這么幾點寫作特色供我們品味。一是文章的先總后分的寫法,二是作者注意抓住典型進行具體描繪,三是介紹名松的時候注意實與虛的結合,等等。見這篇文章也是一篇習作的好范文,于是我也模仿了姚老師的做法,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介紹自己命名的松樹”,實踐下來,效果真的很好?磥,多探討,多交流,收獲還真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