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案例分析
一、關于成語積累的反思
1.第一部分是成語導入和積累訓練:自()()()2展示:有關“自”的成語20個。這部分由于學生參與積極,思維活躍,效果很好,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成語。但由于電腦故障,與下文的過渡不夠自然。
二、精讀《自相矛盾》。1、喜歡這個故事嗎?那誰愿意來讀讀課文?2、能不能告訴大家,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3、“夸口”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指名朗讀,學生評議。誰來學著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4、楚人他為什么張口結舌?
這部分,學生對于練說文中的人物活動表現得很好,參與面廣,回答也較準確,聯系課文思考成語的意思水到渠成,應該說教學活動設計得比較巧妙,學生的思維訓練得到了發展。只是在提示自相矛盾的意思時過程的設計還不夠清晰,對于楚人說的二句話,應該進一步讓學生推斷,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以對矛盾論這一邏輯有一個相當清晰的認識,這里處理得不太精細,看來于細微處見真功夫這句話還要好好琢磨。
三、初識古文,激發興趣。跟預計比較吻合,學生對古文很有興趣,讓學生讀讀,講講,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古文,同時也產生了學生古文的興趣,由于前面的學習活動比較充分和深入,學生也消除了學習古文的畏難情緒,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拓展活動。
四,聯系實際,拓展思考: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
2.看看下列句子有無自相矛盾的地方?3句由于以往學生對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現象一時很難找出合適的例子,這次采用病句分析判斷的方法,學生表現踴躍,分析得都很到位,并且掌握了修改病句的一般方法,在實踐中鞏固了認識,提高了思辨能力。
《自相矛盾》教學案例
《自相矛盾》是一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學生很快就理解了它的寓意。這時,我想到了聯系生活實際來對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
師:同學們,學了《自相矛盾》有什么啟發?
生1:我覺得做人要講誠信,不然以后別人都不會相信你了。
生2:我覺得做人講話要實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詞。
生3:我覺得一個人說話要前后一致,不然別人會笑話你,看不起你。
生4:我覺得楚國人作為一個商人,他是在欺騙顧客,是在賣假貨。他不講誠信,生意肯定做不長。
師:說得真好!做人也好,做生意也好,都要講誠信。同學們,那你們在生活中遇到過不講誠信的事情嗎?(學生紛紛舉手)
生1:開學時,我買了一個新書包,沒背幾天就裂縫了。
生2:上個星期,媽媽給我買了一雙鞋,結果這個星期鞋就斷膠了。
生3:我爸爸前幾天去賣螃蟹,夜里看不清,結果收了二百塊錢假幣。
生4:聽叔叔說,南京有的乞丐都是假的。白天穿得破破爛爛要錢,晚上穿著西裝、拿著手機進飯店。
……
師:同學們,我們中國自古以來都被稱為禮儀之邦。誠信,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家認為對于社會中出現的這些“誠信危機”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生1:首先我們小學生應該講誠信,從小樹立誠信意識。
生2:我們還要宣傳誠信,讓我們身邊的人都講誠信。
生3:還要在報紙上、電視上大力宣傳,讓全社會的人都以講誠信為榮,以不守信用為恥。
生4:最好用法律來制裁那些不講誠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