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促讀 讀中感悟——《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教學反思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實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引領著學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說理文章,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太極洞內的自然奇觀這一直觀的形象,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從而有所啟發、感悟。在教學中,學生的理解有時很膚淺,他們只從表面上了解石頭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頑強,但在“滴水穿石”的過程中水滴所表現的內在精神卻被拋在一邊,而“滴水穿石”精神的理解則是學生這節課有感而發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引導學生對這枯燥的說理講解感興趣則是本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學這一課時,先設疑激趣,吸引學生走近文本。如下:
板書(一):
水 滴 石 頭
師:同學們,讓我們來給“水滴”和“石頭”加上不同的詞語來形容一下,怎樣的水滴,什么樣的石頭?
生:形狀很小的水滴
生:微不足道的水滴
師:你理解“微不足道”嗎?
生:很小很小,不值得去說。
師:水滴哪方面不值得去說?
生:水滴形狀太小了,不值得去說
生:形狀小,力量小,不值得去說。
師:力量微不足道的水滴。(板書:微不足道)石頭呢?
生:沉重的
生:堅硬的 (板書:堅硬)
形成板書(二)
水 滴 滴穿 石 頭
(微不足道) (堅 硬)
用不同的詞語來形容“水滴”和“石頭”,讓學生對它們有個表象的認識。“微不足道”與“堅硬”對比,為學生質疑作了很好的鋪墊。
師:同學們,看看板書,你會有什么樣的想法?
生:力量微不足道的水滴怎么能滴穿堅硬的石頭?
生:石頭上的小洞怎么形成的?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上第一小節是怎么說的?(生自讀)
激趣,學生會產生很大的激情,當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的情感發生共鳴時,他們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閱讀愿望,通過教師適度的引領,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走進文本,激情地投入。
目前一些語文教學中,很多讀都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被動的讀,是無心的讀,無目的的讀。教學中,我在讀的方面是這樣做的:
師:哪位同學能把小洞形成的原因說一下。(找一生讀)
師:讀懂了嗎?(又找一生讀)
師:真懂了嗎?
生:是!
師:那我再找一位同學讀,在他讀的中過程我會問一些問題,看你們是不是真讀懂了?
生:“原來在這塊石頭的上方” ( 問:在什么地方?)
生:“有水滴接連不斷……在一個地方。”( 問:水滴怎樣滴下來的?)
生:“幾百年……” ( 問:說明了什么?)
師:這樣天天滴,月月滴,年年滴,從不停止,是文中的哪兩個詞語。
生;鍥而不舍 日雕月琢
師:嗯,你們真的懂了,不過你們還沒有懂透,“懂透”明白不?
學生質疑,有的干脆說:“隨你問吧!”
師:那好,你們再讀讀課文,如果能把文中所描述的內容畫出來,我就認為你們真的讀懂了。
生:噢,好!(生高興地投入自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