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兵馬俑》一課來談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
4、總結升華
在網絡環境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而是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搭建了良好的發展平臺。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的贊美,引領學生感受蘊藏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是這一自然段的重點,這也是全文教學的重點。在學習這一自然段時,學生屏幕上展示一號坑的全景圖,目睹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齊,氣勢恢弘的秦兵馬俑,再加上音樂《秦兵馬俑幻想曲》的渲染,同時通過語言的動情描述:“在遙遠的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戰火四起,秦始皇用了整整XX年時間,滅了六國,一統天下。在這十年間,有多少男兒告別年邁的父母,告別新婚的妻子,踏上征程,奔赴戰場……”,在多種感觀的刺激下,學生一定會借著想像的翅膀來到兩千多年前的秦代軍營,來到那戰馬嘶鳴,鏖戰在即的歷史畫面,一定會為兩千多年前的這支地下大軍驚嘆不已……此時,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民族自豪感的生成已是水到渠成了。最后充分利用網絡的交互功能建成的“成果分享”提供的交流平臺,讓學生將面對這一“世界第八大奇跡”最想說的寫下來,旨在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大家交流的機會,真正寬容了差異,使師生、生生間的學習互動成為可能。這時,學生是意義的主動構建者,在朗讀、欣賞、想象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把秦兵馬俑的美,雕塑藝術的美,傳統文化的美的種子潛移默化地滲透進自己的血液里,達到文化的濡染作用。同閱讀方式一樣,在信息技術的沖擊之下,寫作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革:這是從手寫走向鍵盤輸入;這是圖文并茂、聲形并茂的多媒體寫作方式;這是超媒體文本結構的構思與寫作,它使學生在與電子資料庫的對話中實現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5、延伸拓展
學生通過網絡學完《秦兵馬俑》后,可能已經在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建構起有關秦俑文化的一個知識體系,在建構的同時一定又會生成許多新的、感興趣的問題,這時讓學生點擊“拓展閱讀”利用網絡進行課外專題性研究,激發進一步探究性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運用本課學習中獲得的知識,形成的技能擴大到課外、校外,從而有效完善自我認知結構,最終完成“秦俑文化”這一知識的建構。
綜上所述,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是領航者、組織者。全體師生參與到探索、研究、創造的活動中,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與網絡互動,培養了學生積極探索、敢于創造的情感。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培養了信息時代學生的基本學習技能,如:瀏覽的技能,獲取、過濾、分析、處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溝通的技能,信息發布的技能和網絡參與的技能,為學生將來投身信息化時代進行終身學習,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