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上冊《成語故事》教學設計
請你把這兩句句子讀讀,同學們,現在明白寓意了嗎?
楚國人對所賣的矛和盾自吹自擂,前后不一致,這就是“自相矛盾”。
※——課件(文字)《自相矛盾》這則成語比喻語言、行為前后自相抵觸,無法自圓其說,諷刺無視實際、隨意夸大。
(5)生活中有“自相矛盾”的例子嗎?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談一談。
2、剛才學習《自相矛盾》,我們抓關鍵詞句,揣摩蘊含的道理,將故事和寓意聯系起來,就讀懂了寓言。現在,再用這種方法,我們一起來讀懂《濫竽充數》
(1)有個同學這樣寫的,你看對不對?
※——課件(文字)濫竿充數
同學們善于觀察,一下子就發現“竽”寫錯了,他寫成了竹竿的“竿”,正確的書寫應該是
※——課件(文字)濫竽充數
竽,是古代的一種樂器,用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字頭,下半部分“于”正是這個字的讀音,這樣記憶就不會寫錯了;濫,失實的意思;濫竽,指吹不成調的竽。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呢?請你把課文讀一讀,想一想。
讀了課文,你就知道濫竽充數的意思了吧,課文指沒有真才實學的南郭先生蒙混在吹竽的行家隊伍里充數。
(2)這個成語蘊含著什么道理呢?
請同學們默讀全文,思考:齊宣王在位和齊湣王在位,南郭先生的境遇分別是怎樣的?找到文中關鍵句子。
同學們找到了嗎,齊宣王在世時……
a※——課件(文字)1每當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
(這里使用“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了作者鮮明的立場:南郭先生沒有真才實學,依靠裝腔作勢,蒙混騙人,根本不該獲得勞動的報酬。)
b (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了……)
※——課件(文字)2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這是事情的結果,“只好”二字絕妙地反映出南郭先生的沮喪無奈,黔驢技窮的窘相,還能怎樣呢?請看現在的南郭先生……)
※——課件(插圖)課文插圖
請同學看看插圖,加以合理的想象,說說南郭先生逃走時的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
(3)現在你一定明白《濫竽充數》的寓意了吧?
※——課件(文字)《濫竽充數》這則成語比喻沒有本領的人混進來冒充有本領,或以次貨冒充好貨,終究有一天會原形畢露。
3、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則寓言,在故事中讀懂寓意,你能自己來讀懂《畫龍點睛》嗎?試試看。
你歸納的寓意準確嗎?用“成語字典”來查一查。
※——課件(文字)《畫龍點睛》這則成語比喻作文或說話時在關鍵地方加上精辟語句,使內容更加生動傳神。
板塊(四)拓展練習
1、古文賞讀
a《自相矛盾》是一篇現代白話文,同學們一看就懂。這個故事是從哪兒來的呢?出自《韓非子﹒難一》早在兩千多年前,韓非子用古文寫出了這個故事,原文是這樣的。 ※——課件(文字) 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