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五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5
三、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學生自由讀詩,邊讀邊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
2教師進行學法指導:大家借助工具書、課文的注釋、課前收集的資料,嘗試著理解一下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請你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3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1)讀一讀。
。2)學一學。我們剛才了解了讀懂古詩的方法,這里的兩行詩,你們有沒有信心自學并初步讀懂呢?
。3)說一說。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4)看一看。出示資料:據《資治通鑒》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李頎《古從軍行》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王昌齡《塞下曲》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硖•曹松《己亥歲二首》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所以古人云: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戰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
。5)誦一誦:指導讀這兩句詩。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同情)這是怎樣的一種同情呢?詩人看到了什么?引:無數生命的死去,感嘆生命的卑微……生讀詩句。引:失去親人的悲痛,感嘆人生的無奈……生讀詩句。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齊讀詩句。
。6)說一說。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生活,你想說什么?(出示)對征人:對戰爭:
。7)講一講。指名講詩句的意思。
4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過渡:所以詩人這樣寫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說一說。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詩人的觀點和希望。征人的希望,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
。2)看一看,出示: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王昌齡)
。3)誦一誦。指導讀出詩人不同的感受。
a.渴望和平(渴望戰爭平息,征人回家。)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征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教師可簡要介紹李廣事跡,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引讀。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b.對朝廷的失望。戰事連綿不斷,與朝廷無名將賢才有關,恨報國之志不能如愿。指導讀出詩人和征人內心的那份失望和無奈。
5整體再讀全詩,體會詩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