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隨筆之導入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科技之光”,說句實話,這一類的課文孩子們并不是太在意。在學期前的調查中,這幾篇課文都被列為“最不喜歡的課文”。這篇課文也比較枯燥,屬于科普性的說明文,大部分學生不太感興趣,那么,教這一類的課文,要注意什么呢?我想,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何設置閱讀期待,讓他們去想學、愛學。那我想首先得在導入時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正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見,課堂教學要講究導入的藝術。一個精彩的導入,既使學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讓課文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一堂課如同一首優美的散文,開頭便要漂亮,引人入勝;一堂課又恰似一支動人的樂曲,開頭就要定好基調,扣人心弦……,常言道:好的開頭便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語文課的第一個環節,十分關鍵,應當引起重視。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創造科學有效的導入形式,就必須把握課文的特點,根據學生好奇心理,運用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導入新課。為了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心理和非智力因素。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教育機智起著重要作用,課堂導入的方法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這部分必須成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當和最精彩的開端。在本堂的備課時就曾考慮如何導入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曾看到有人以情景講述的形式來導入,《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此類課文,可選其中精彩的畫面或精彩的情節,通過具體形象的描述,聲情并茂的表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沒踏入教室前想好也采納這種方法,借鑒這種方式,以“很久很久以前,大約50億年前,在銀河系(圖)發生了一次意外事件,有一塊星云在他核心的溫度急劇上升之后,燃燒成了一顆黃色的恒星——(猜猜這是誰?)這就是我們的太陽(圖)。那些圍繞太陽旋轉的大量宇宙塵粒逐漸聚集成團,又形成了九大行星,其中有兩顆相互*得很近——火星與地球。”作為本課的導入。可到了學校一看,沒有插圖,做起ppt是來不及了。看來要換種導入方式了。猛然間想起今天是“植樹節”,何不以這為切入口呢,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導入方式:師:今天是什么日子?生:植樹節。師:今天晨會課上老師要求什么了嗎?生:每人種植一株植物。師:一株植物種下去容易,但要使它成活,需要哪些條件?生:科學課上學過,需要空氣、溫度、陽光、水分、土壤等。師:那這些條件哪里有?生:地球。(師板書:地球)師:但是地球現在也是大受人類的破壞,因而有國家開始探索另外的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并有一個星球已進入科學家的視線。知道是哪個嗎?生:火星。(板書:火星)師:是的,兩個星球太相似了。因此人們稱他們為“孿生兄弟”。(板書:孿生兄弟)師:知道孿生兄弟有什么特征嗎?生:長得相似。一般不容易辨認。師:地球和火星是孿生兄弟嗎?生:不是。師:所以作者怎么做了?生:在孿生兄弟上加了雙引號。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課文,第6課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生讀題目)師:那么稱它們為孿生兄弟肯定有原因的,是什么呢?打開書本看書。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巧妙的導語如果蘊藏著豐富的問題情境,往往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能讓學生處于欲答而難以言表的著急之態。只有通過學習之后才能弄清問題。孔夫子教導我們“因材施教”,這句話一點不錯。我們語文課的導入也應“因文而導”。語文課的導入要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來定奪。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無論用何種形式和方法導入新課都為了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我們要在瞄準教材的重點、難點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巧妙運用,使導入——這個教學的“第一錘”,就敲在學生心靈上,迸發出迷人的火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附:設計導入時,值得注意的問題是: (1)導入要與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相適應。 (2)導入要有趣味性。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就會表現出主動積極和自覺,學習時輕松愉快,學習效率自然會高。 (3)導入要有啟發性,以便激發學生的思維。 (4)導入語言要有藝術性。要使新課的開始能扣動學生的心弦,需要教師講究語言的藝術。 (5)導入新課的時間不宜過長。導入只是課堂的一個開頭,它的作用是為教學打開思路,不能喧賓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