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如丹(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
教學目標設計
1,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關鍵語句的意思以及作者的感情.
3,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1,本文是一篇敘事性散文.作者通過記敘訪問澳大利亞時,照一張照片的經過這樣一個故事,表達了對自然界及人世的態度和看法.
2,本文的重點在于指導學生充分朗讀,體會作者的感受以及文中所蘊涵的道理.難點在于怎樣啟發,才能讓學生對文中所敘的道理有所感悟.
教學對象分析
學習本文的對象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受閱歷所限,對散文所蘊涵的深刻哲理,理解起來還是有較大的難度.
四,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學習本文主要運用講解法和啟發法為主,對于一些抽象的東西.通過感性的圖片展示,讓學生有所體驗,能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媒體設計
利用多媒體教室(有音頻,視頻設備,投影器.)單機狀態下可順利進行.
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教學過程設計
分析
一, 激趣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楓葉如丹》一文的生字詞以及第一部分的內容,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二部分,為了更好的理解楓葉成熟的美,老師準備了許多絢麗的圖片,在上課的過程中和同學們一起來分享.下面請翻開課文《楓葉如丹》.(板書:楓葉如丹)
二, 初讀課文,自學質疑.
1,初讀第8—14自然段.
2,學生質疑,交流,提出問題.
3,歸納提出的問題:
(1)朋友為照片取了名字后,"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楓樹的
(3)莉貝卡的出現為畫面增添了什么
三,精讀課文,問題教學.
讀第8—12自然段,你覺得文中有哪些句子寫得非常優美,并說說你覺得優美的理由
(1)學生可能會覺得以下句子非常優美:
a,走到院里,迎面是株楓樹,紅艷艷的楓葉,掛滿一樹,鋪滿一地.
b,再看看那株楓樹,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風中垂頭無語.
c,最初的一縷朝陽投進山谷,照到紅艷艷的楓葉上……
(2)老師相機引導學生品讀句子,體會作者的感情.(放
映有關圖片以及思考題目.
思考:為什么用一位凄苦的老人來比喻楓樹 用少女可以嗎
課堂練習:仿照文中的例句,造一個比喻句.
a,文中還有幾處是描寫楓樹的,請劃出來.
b,作者在拍照時總覺得缺少了些什么 小女孩的出現又為畫面增添了些什么
c,.理解"秋之生命"的含義.
精讀第13自然段,引導學生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
(1)師作范讀(配音樂背景《秋日私語》)要求學生劃出難以理解的句子,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
(2)思考問題:
a, 作者的朋友為照片取了名字后,恍然明白了什么
b,作者說北京香山的楓葉"使人心曠神怡",而少了游人,小鳥又"使人寂寞",為什么寂寞
讀第14自然段,升華主題.
小組討論:(用大屏幕顯示)
(1)"霜葉紅于二月花"經歷了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你怎樣理解 ( 展示有關的圖片)
(2)一片小小的楓葉經過風霜雨雪的磨練才變的如此的絢麗,如此的成熟,我們在成長的路上該怎樣去面對磨練與挫折呢
(展示圖片--冰雪的歷練)
四,總結全文:
為什么以"楓葉如丹"為題,題目有什么含義 (學生議論,老師總結)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學完本文你有怎樣的收獲 寫一篇讀后感.
畫一幅"秋之生命"圖.
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學生對新鮮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 老師告訴學生有絢麗的楓葉圖片欣賞,這樣的導入能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的興趣.
自學質疑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探究性地進行學習,學會自己品讀,自己質疑并提出問題,老師扮演積極的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