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港基隆相關資料
基隆市位于中國臺灣島最北部,是一個港口都市。轄7個區、7個附屬島嶼,總面積132.76平方公里。
基隆古名雞籠,一說因基隆山象雞籠形狀而得名,又一說認為該地以前為高山族凱達喀蘭人住地,“雞籠”是“凱達喀蘭”的閩南方言譯音。明末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張燮著的《東西洋考》里,就有雞籠社、雞籠港、雞籠城、大雞籠街等記載。表光緒元年(1875年)設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雞籠,1642年被荷蘭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才被鄭經(鄭成功之子)率部趕走。日本入侵時期(1895年至1945年),設基隆郡基隆街,后來升格為市,1945年中國臺灣光復中國政府接管后,成為省轄市。現轄仁愛、信義、中正、中山、安樂、暖山、七堵等7個區。
市境東、西、南三面環山,但山勢不高,多在250公尺以下,北面為港灣,入口處有和平島和桶盤嶼橫扼門戶,成天然防波堤。氣候濕潤溫和,雨期長,雨量多,人們把基隆市稱為“雨都”或“雨港”。溫帶海洋氣候很顯著,年平均氣溫21℃,最高為8月,平均28℃,最低為1月,平均15℃。
火燒寮位于基隆、臺北、宜蘭三縣市交界的迎風面,除西南方海拔較高外,其西、北、東、東南等地勢逐漸向外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臺風,冬季的東北季風、夏季的東南季風都會在這里形成地形雨。另火燒寮是夏季風必經之路,深受夏季風的影響。所以每年九月到次年三月的東北季風挾帶大量水氣南下,在此處受到地形攔截形成綿密的雨勢;逢夏秋季的臺風,瞬間降雨量更驚人,因而有全臺“暴雨中心”之稱,是中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區。
燒寮位于中國臺灣島東北端,基隆的南面,是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據1906-1944年38年資料統計,年均降水量達6557.8毫米,1912年降水量高達8409毫米,降水日數也多,年均降水日數達214天。
火燒寮之所以成為我國降水最多的地主,主要是受位置、地形、冬夏季風和臺風等諸多因素影響造成的。火燒寮位于中國臺灣山脈東北端海拔420米的山坡上,坡向面海。夏秋季節,自東南海上吹來的濕熱夏季風、臺風登陸時被地形抬升作用造成豐沛的降水;冬季時,又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由于東北季風經過了廣闊的海洋,特別是掠過了“黑潮”的暖流水面后水汽劇增,氣流到達火燒寮時,又受到地形的抬升便形成了大量的降水。據統計,從11月到次年3月,火燒寮的冬季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一半。由于火燒寮冬夏降水量都很大,從而成為我國的“雨極”。
雨港基隆
如果有人去基隆,他在腦子里第一件想到的事,一定是帶雨衣。基隆的雨,也像不測的風云一樣,即使是烈日當空,誰能擔保半小時或者幾分鐘以后,不下傾盆的大雨呢?
三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的上午十點,我乘的中興輪進了基隆港,統艙里的旅客們忙得一塌糊涂,我卻把頭從圓窗洞口伸出去,安閑地在欣賞基隆的雨景。
遠在半年以前,友人給我來信,告訴我中國臺灣多雨,千萬不要忘記帶雨衣、雨鞋。也不知是什么緣故,我從小就愛雨;尤其在夏天,看到一陣驟雨過后,把故鄉的石板路洗滌得干干凈凈,一條七彩美麗的虹橫在西邊天上,不知勾引出我多少幻想:我幻想著自己成了仙,踏上那條美麗的虹,飄飄地進了仙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