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鄧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記
新華社北京1997年3月2日電(記者 何平 劉思揚)一位以自己的一生書寫中華民族嶄新歷史的偉人,今天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個篇章。
1997年3月2日上午。
銀色的專機,離開西郊機場,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緩緩地繞飛一周,然后穿過云層,飛向祖國的遼闊大海……
機艙內安放著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愛戴的鄧小平同志的骨灰。
一面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覆蓋在骨灰盒上。
這是黨和人民給予一位93歲的老共產黨員的最高榮譽。
捐獻角膜、解剖遺體,不留骨灰、撒入大海——這是把畢生毫無保留地獻給祖國和人民的鄧小平同志的遺愿,也是他留給黨和人民的一份珍貴遺產,表現了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高尚情懷。
今天,等中央和鄧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等親屬一起,以最樸素、最莊嚴的方式完成鄧小平同志生前的這一囑托。
穿云破霧,專機向大海上空飛去,飛向這位一生波瀾壯闊的偉人最迷戀的地方。
也許是蒼天為之動容,當專機飛臨大海時,天空出現一道絢麗的彩虹。
11時25分,專機飛至1800米高空。強忍著悲痛,81歲的卓琳眼含熱淚,用顫巍巍的雙手捧起鄧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松開。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喚著小平同志的名字,許久才將骨灰和五彩繽紛的花瓣緩緩撒向大海。
骨灰撒大海,鮮花送偉人。
1939年8月,在延安陜北公學學習的卓琳與鄧小平相識相愛并結為革命伴侶。那年,鄧小平35歲,卓琳23歲。兩人共同走過了58年的人生歷程。如今,面對自己深愛的丈夫的骨灰,她怎能不肝腸寸斷,悲痛欲絕。
這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時刻。
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緩緩地將骨灰和花瓣撒入大海。
隨后,鄧小平同志的子女鄧林、鄧樸方、鄧楠、鄧榕、鄧質方和孫輩眠子、萌子、羊羊、小弟,悲痛地跪在機艙里,撒放骨灰與花瓣,完成他們敬愛的父親、爺爺的遺愿。鄧榕哽咽道:“爸爸,您回歸大海,回歸大自然,您的遺愿得到了實現,您安息吧!”
跟隨鄧小平同志多年的衛士孫勇、張寶忠一身戎裝,忠實地守衛在他的骨灰盒前。
淚水漣漣,哀思綿綿。
第一次見到海洋,鄧小平還是一個16歲的少年。那是1920年,他遠渡重洋,到歐洲大陸勤工儉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在那些日子里,美麗而苦難的祖國,時常越過海洋,沉入他的夢中……
大海,是他革命生涯的起點。1922年,18歲的鄧小平在法國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從此,他走上無產階級職業革命家的道路。
大海,磨煉了他堅強的意志。從百色起義到浴血太行,從挺進中原到決戰淮海,從橫渡長江到揮師西南,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戰,為共和國的創建立下了不朽功勛。
大海,堅定了他革命的信念。早在莫斯科學習時,他就“打定主意”:“更堅決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60多年后,他在退休之前,依然深情地說:我的生命是屬于黨、屬于國家的。退下來以后,我將繼續忠于黨和國家的事業。
飛機盤旋,鮮花伴著骨灰,撒向無垠的大海;
大海嗚咽,寒風卷著浪花,痛悼偉人的離去……
鄧小平一生迷戀大海,與波峰浪谷有著不解之緣。一下海,他就舒展雙臂,游向深處。無論海多深,風多急,浪多大,他都劈波斬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