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鵝》教后記
這時,孩子們邊讀邊進行思考:把我的表現同鵝進行比較;把我的表現同金奎叔進行比較;把鵝的表現同金奎叔的表現比較;把鵝前后不一樣的表現進行比較。通過這些比較,孩子們說了很多想法和體會:鵝不怕我是因為我怕鵝;鵝怕金奎叔是因為金奎叔不怕它;鵝這動物欺軟怕硬……在比較中,邊談邊讀,邊讀邊談,這回感覺自然了許多。在充分的交流朗讀之后,我再讓孩子們談談對金奎叔那句話的體會,這回孩子們的認識又深了一層:其實,鵝把我們看得小沒有什么,它要是靠著這點欺負人可不行,“憑這點”說明鵝只是依靠把人看得小這點來欺負人,是沒有實際的本領的,實際上人的本領要比它強得多;也有的孩子說,其實鵝對我們什么態度不要緊,關鍵看我們是如何看它。于是,引出下文“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幾聲,扇幾扇翅膀,就搖搖擺擺走開了。”想想看,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有發生變化?仔細閱讀后,我們會發現,其實鵝的態度并沒有變,還是和前文中一樣“吭吭叫、撲打翅膀、一搖一擺”,只是我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鵝在我眼中也就有了變化。現在,可以聯系生活實際來談談啟發了。
再談《牛和鵝》一課的教學
這課成了一個心結了!但有時,課真的是需要磨的。反復思考下來,對這一課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記錄在這里,供大家借鑒。
先大概說一說課的流程吧。
一、神話故事導入。
二、由神話引入課文第一自然段:“大家都說:牛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鵝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鵝小,所以鵝不怕人。”
1.由神話故事到這段話,再到課文講的故事。請學生自由讀文,看看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
2.檢查生字詞語:
(1)吁哩哩哩、吭吭,這兩個詞重點是讀準。強調“吁”是多音字,簡單講講另兩個讀音組成的詞。(呼吁、氣喘吁吁)
(2)“惹”,擴詞。
(3)“掙脫束縛”,注意“掙”是四聲,表示努力擺脫的意思;“縛”是四聲。指導學生讀準確,再回到課文中讀句子。
(4)通過做動作、做比較,弄懂“扳、握、掐”在課文中的意思。
3.瀏覽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
(“我”被鵝追,金奎叔把鵝趕跑,“救”了“我”的事情。)
三、精讀主要內容。
1.結合課文主要內容及神話故事引出矛盾,激起疑問。
(說明:前面通過神話故事,學生得出“鵝”不怕人這一結論。而通過整理課文內容得出鵝不怕“我”,卻怕金奎叔。這樣問題自然形成了:為什么鵝不怕“我”,卻怕金奎叔呢?看似簡單,但孩子們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大人和孩子外在身體上的差距,而沒有注意到內在態度的不同。這正是課文要引起我們思考的地方。由此進入下面細讀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