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和鵝》教后記
2.圍繞問題“為什么鵝不怕‘我’,卻怕金奎叔?”默讀課文5——11自然段。邊讀邊用不同符號畫出“我”、金奎叔、鵝的表現,再讀一讀,看看有什么發現。還可以比較一下,也許你會有新的思考和收獲。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長時間,如果直接來回答問題,結果往往是單一而簡單的。學生容易直奔答案而去,不利于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養成。同時,在這里也是教給孩子比較閱讀的方法。利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思考,并能夠有更多的學生更充分地發表看法。)
3.交流。
(基本上在第一課時能夠交流一個方面內容:或者是關于“我”怕鵝的,或者是金奎叔的表現,或者是鵝的表現。然后第二課時繼續交流。
交流時主要抓下面幾個方面:一是學生得出“我”非常怕鵝這個結論,要讀好;二是得出鵝不怕我,讀出鵝的神氣來。三是金奎叔的不怕和鵝的怕,這部分處理宜輕。可以不再讀了。四是比較“我”和金奎叔的態度,比較鵝前后的變化——由神氣到狼狽。
通過這樣四個層次的分析、品讀、思考,相信學生會得出問題的答案了:之所以鵝不怕“我”卻怕金奎叔,是因為“我”太怕鵝了,而金奎叔卻不怕鵝。)
四、體會金奎叔的話,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其中的道理。
1.由前面內容,教師進一步提問:那么,我們對待鵝的正確態度應該怎樣呢?
由這個問題過渡到金奎叔說的話。思考“讓它這樣看好了”、“要是憑這點欺負人”,弄懂金奎叔話里的含義。此時,要孩子進一步思考這句話對我們的啟示時卻是有困難的。
2.讀第12自然段,再比較前后“我”的變化以及鵝的變化,看看又有什么收獲?
此時,學生應該可以發現“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往往是由我們的態度決定的”了。
3.下面的環節引用落英繽紛的做法,由不再無緣無故欺負牛入手,回顧第二自然段內容:
“我教時臨時發現一種講法,說來也是受大哥啟發,我讓學生劃出我們欺侮牛的動詞:拍,摸,觸,刮扳,騎.第一步,讓學生讀詞說體會;第二步,學生思考調整詞的順序行不行,說理由.學生體會出,我們由不怕牛到欺負牛的過程,也領悟到牛的忍讓促成了我們的行為.引完后讓學生自學第二部分,劃詞,批注鵝如何一步步欺負我的課文,自悟“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決定著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效果較好,學生挺愛學的。”
五、總結。
《牛和鵝》教學反思其四
呵呵,其實不知是第四還是第五了,或許是第三?不在于第幾,關鍵是思考吧。
今天在跟一位老師備課時,忽然想起了當時教學中的一個片段:教學本課的生字詞語有這樣一些,“吁哩哩哩、吭吭、惹、掙脫束縛、扳、握、掐”。教學最后幾個表示動作的生字時,我有意想通過演示來幫助學生理解、積累。于是我走到第一排一個男孩子跟前,抓住他的手,做出掰腕子的動作。然后讓大家說說我們在做什么 ——順勢講到,這也叫扳手腕。這個動作——我一邊說一邊將那個男孩子的手腕扳向一邊——就叫扳,后面的孩子都站起來看,一邊看一邊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