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引領學生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了解諾貝爾的輝煌業績,感受諾貝爾熱愛科學,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體會諾貝爾雖歷經失敗,痛苦,但毫不氣餒,決不放棄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鍥而不舍的精神。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每年的12月10日下午4時30分,是世界性的盛會——諾貝爾獎舉行授獎儀式的日子。請大家打開書,用書上的語句來回答人們這樣做的原因。
2.師引讀課文第二小節。
3.從這連著的兩個設問句中你體會到什么?(人們深深地懷念與敬佩諾貝爾,所以以此表達大家對他的紀念。)
人們為什么如此深深地懷念與敬佩諾貝爾呢?今天我們就進一步走近諾貝爾,去觸摸,去感知這一個偉大的生命。
二、品讀課文,感受人物內心
1.諾貝爾一生在機械和化學方面有過許多發明,而他最突出的發明是炸藥。
。ǔ鍪荆榱税l明炸藥,諾貝爾投入了他的整個生命。
2.指名讀句子。(接連請幾人讀。)讀著這句話,我發現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突出了“整個生命”四個字。整個生命意味著什么?(全部的生命,所有的一切。)
對,一個人用他一生所有的一切去投入的,一定會是他最摯愛的事物。而諾貝爾用他生命的全部去投入的,就是發明——炸藥。齊讀句子。
3.請同學們捧起書,認真地默讀課文4——9小節。不放過一個詞,一句話
去用心地感受諾貝爾是怎樣把他的整個生命投入到發明炸藥的事業中去的?要前后聯系起來看,重點字詞可以圈圈點點,還可以在帶給你感受的句子邊簡單地寫上自己的感悟。好,開始默讀吧!
(4分鐘,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
4.師生交流。
第4小節:(他從小就樹立了發明炸藥這一遠大的志向。當看到工人們徒手劈山開路是那樣艱苦,就想發明一種東西,來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還說明諾貝爾的發明動機來自于對人民大眾的關心和同情。小小年紀,就懂得關心勞動者,令人感動、敬佩。)
指名讀。
第5小節:(有了志向,諾貝爾更把它化為行動,與父親、哥哥一起投入了艱辛的發明工作中。)補充:這項艱辛的工作,諾貝爾年僅14歲就開始了,真不簡單。
第6小節:(當弟弟被炸死,父親被炸成重傷,面對這樣慘痛的場面,諾貝爾毫不氣餒。他毅然繼續實驗,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1)(出示句子。)1864年6月3日,諾貝爾實驗室在一聲巨響中化為灰燼。諾貝爾的弟弟被炸死,父親被炸成殘廢,但諾貝爾毫不氣餒。
師補充:實驗之所以如此危險,是因為炸藥的成分主要是硝化甘油,它的爆炸力極強,但性質不穩定,極易爆炸。所以,對硝化甘油進行研究,其實就意味著什么?
。ǜ叨鹊奈kU,乃至犧牲、死亡。)
(2)現在,實驗室被炸得無影無蹤,5名助手犧牲了,其中還包括自己的弟弟埃米爾,父親也成了殘廢,而且老人經受不住這件事的沉重打擊,沒過多久也去世了。不僅如此,鄰居們呢還把諾貝爾稱為“科學瘋子”,出于恐懼紛紛向政府控告諾貝爾,這樣政府就不準許他在市里進行實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