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松鼠》公開課教學案例
我先出示動物圖片,啟發學生選擇自己熟悉、喜愛的動物;再出示一段寫小燕子的范文,指導學生當堂嘗試遷移運用:要求用幾句話描述一種動物,注意突出其特征,且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可不必說出動物的名字,讓大家猜猜是誰。)巡視中,我發現原來還是學生很有話說,只一會兒功夫,大約10分鐘不到,一百多字的小段落便陸續出現在作業本上,最后還當堂交流了4篇寫得不錯的,如有寫金魚、熊貓、臘腸狗、小鴨子的。可見,范文的作用是巨大的,寫作的滲透有時候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當很好的范文出現在學生的面前,老師要抓住恰當的時機,給學生創制一個好的機會,讓靈犀一點就通。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重要的是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作為一篇寫作訓練的課文,課文內容一般比較淺顯易懂,學生可以通過自學、小組討論完成教學任務。所以在教學上,要體現利用課文充當范文,為學生提供寫作仿效的“摹本”,以此來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使他們初步學會寫一般的說明文的思路。
這堂挑戰自我的公開課上下來,聽課老師們一致反映:教學流程自然、層次清晰、學生活動較充分。自己的感覺是結合學生實際,自然、緊湊,容量大,時間安排恰到好處。但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顧想著盡快完成預設好的所有教學內容,卻忽略了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去品味語言的生動性,讀書聲不夠多,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體現,還停留在問答式的課堂模式中;另外板書設計也有加強。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上,我要努力克服這些弊病,爭取做到真正地還課堂于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各教學環節的過渡語言還有可推敲之處。
反思就是為了超越,反思是把經歷變成經驗,我將繼續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的浪潮,吸取先進的課改成果,不斷實踐并作出冷靜的思考與總結,使自己逐漸成熟,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