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對“新課標”的三種誤讀--海石榴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7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實踐,語文課堂教學確也出現了可喜的改觀:滿堂灌、重道輕文、教師中心、肢解課文等現象正在淡出課堂。可是我們也看到,事情有朝另一個極端發展的趨勢,也就是說,在不少教師那里,一味地跟風學招,正使新課標遭遇誤讀的窘境。這種態勢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勢必背離新課標的初衷,最后斷送了十多年來語文教學改革的成果。
一、 失去目的的質疑
近幾年來,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新課標的出臺,教師都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增加了“質疑環節”,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學過程的“有的放矢”,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同時出現的低效率、低質量的“兜圈子”現象,也應當引起我們的警醒。
1, 虛晃一槍,兩張皮
我曾聽過一堂課“瀑布”,在第一課時的最后環節,學生一連串提出好多問題,比如,“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中“疊疊”是什么意思?“萬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中怎么說是“白銀”?“一座珍珠的屏”中“珍珠”是什么?面對學生提問,教師的姿態只是傾聽,點頭,態度極其和藹。待學生都問完了之后,教師說,很好,下節課我們一起解決這些問題――為什么不趁熱打鐵而要留到下節課?等到了“下一節”,學生的興奮期已過,解疑的意義就不太大了。同時讓我擔心的是:在下一節課,熱情已經冷卻的,可能不僅僅是學生,教師很可能不再理會學生的提問,還按照自己的固有思路教學。
2, 明知故問,走形式
學生質疑主要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使教師清楚學生學習的難點、疑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提高課堂的效率。二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但是,我發現,好多質疑就是注重形式,走過場――為疑而疑。
“看到題目你產生了什么問題?”這是我在另一節《瀑布》課上聽到的發問。學生根據平時教師引導的習慣,開始了動嘴不動心的所謂質疑。“為什么寫瀑布?”“怎么寫瀑布的?”“瀑布是怎樣的情景?”其實,這樣的質疑純屬明知故問,是服務于老師的思路的。試想,我們每一個人在閱讀的時候,看到題目,如果感覺吸引人,就會很自然地閱讀下去,怎么可能“停”在那里,思考“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即便有,我也只能從閱讀中尋找答案,而不是坐在那兒傻想。
3,水上浮萍,不到位
高質量的“問”,應當是開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學生質疑水平的不同,其實正反映了教師教學和引導能力的高下。如果學生的問題僅僅停留在“這個詞語我不懂”、“這個句子我不明白”上,我們教師就該好好反省自己了。對字、詞、句進行解釋,這些疏通性的問題,不應該成為課堂質疑環節的重點。研究性、鑒賞性、評價性的問題,才應該成為教師學生質疑、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