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對“新課標”的三種誤讀--海石榴
還說
《瀑布》。有些學生質(zhì)疑:“白銀是什么東西?”“我沒見過珍珠,珍珠是什么?”這些問題,作為四年級學生,應該事先查字典或者用其他辦法解決,教師不該為它們消耗太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學生真正應該思考的是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遠望,仿佛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這里作者怎么不形容是“珍珠”?而在近瞧時“站在瀑布腳下仰望”,是“一座珍珠的屏”呢?
要理解這些詩句,教師就須引領學生反復朗讀深入體會:遠望瀑布,灰白顏色,而且色澤發(fā)烏,不透亮,就像白銀一樣,一種朦朧模糊的美。當近在眼前,瀑布一顆顆水滴宣泄下來,在陽光的照射下晶瑩剔透,五光十色,像一座珍珠的屏,美麗極了!這樣,質(zhì)疑才能達到應該有的目的,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課堂上學生理解的時候說的“白銀比白色好聽”的層次上。
4,千篇一律,不可取
在實踐中,好多老師設置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的最終結(jié)果是教學以失敗而告終。回顧自己,我也出現(xiàn)過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學生質(zhì)疑,我跟著跑。教師放棄了主導作用,而且教材被肢解,成了支離破碎的問題課,以至于“整體感受”、“圓融之美”成為遙遠的童話。
《瀑布》,這么短小優(yōu)美的一首詩,學生卻提出那么多、那么碎的問題,讓老師一一解答。我想,這絕對不是葉先生希望看到的。所以,我覺得,這篇課文不必質(zhì)疑,一旦質(zhì)疑,詩的神韻就“散”了。應當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反復感受瀑布和作品的整體美,即便對個別的詞語理解也不必“較真兒”。無論如何,對于語文教學而言,深而真的“感受”永遠比細而碎的“懂得”更重要。
二、 場面生動的爆棚和學生心動的缺席
在一次全國性的教學觀摩活動中,我有幸聽了――不,“看”了十幾節(jié)課。但見一個個年輕人站在講臺,猶如演員一般:他們表情豐富,聲音抑揚頓挫,課件精彩紛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也吸引了聽課教師的眼球。熱鬧之后,曲終人散,回味所見所聞,個人感覺大多是生動而不是心動。
《棉花姑娘》一課,教學形式很豐富,唱、演、讀、猜,一應俱全,學生也很開心――開心得都有些不合時宜了:棉花姑娘已經(jīng)“病懨懨”了,可教師卻沒有抓住這個詞引導大家體會棉花姑娘的痛苦,而是拋開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展開教學,導致整節(jié)課成為一場游戲。最后表演課本劇時,“棉花姑娘”們綻開笑容,露出可愛的小白牙,嘻嘻哈哈地展示自己的“病懨懨”。
教學《秋天的懷念》,師生問好之后,教師一開口就動情地介紹本文的作者――史鐵生,學生呆呆地聽著。教師沒有讓學生事先查資料,或者引導學生找來課文選自《我與地壇》的小說來讀一讀。試想,僅憑老師的簡單介紹,學生怎能真正理解這位殘疾作家當時的心境?學生如果沒有情感儲備,課堂上自然難以實現(xiàn)高峰體驗。因此,整個課堂中,結(jié)合課件,教師作了動情的引導和啟發(fā),學生被動地接受牽引,由于缺乏感受,回答簡單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