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對“新課標”的三種誤讀--海石榴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所標識的高度,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有望達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如親。”――葉圣陶所說的道理,在這樣的課堂里,也看到了實踐。
這樣的實踐才是教師真正的課堂。這課堂像農民在田里種地,工人在工廠做工一樣自然實在。當然這位教師高于農民種地,工人做工。因為他懂得,自己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他的自然不是表演。面對真實的學生,我們必須用真切的行動在每天生活的課堂里演出一幕幕活劇,用真誠的話語在每天生活的課堂里播撒一顆顆愛心的種子,用真摯的感情在課堂的每一分鐘創造愛的永恒。用真實的心靈在課堂四十分鐘里體驗生命的增值和律動。
三、 脫離語文的學生之動
簡要說明:2003年11月5日晚,中央電視臺“當代教育課堂”欄目組邀請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康長運和我作為嘉賓,點評兩節“一課兩上”形式的語文課。以下記錄的只是“談話”的片段。
特殊背景:1996年,大山深處的貴州省遵義市農家小學和東海之濱的浙江寧波萬里國際學校成為結對學校。2002年4月,農家小學教師來到萬里學校取經。2003年9月,寧波萬里國際學校的部分師生來到農家小學回訪,并進行了部分學科的教學交流。聚焦這次活動的特殊形式是同一個年級,同一個班級,同一篇課文――四年級的《燕子過海》。
教學片段一:教學伊始,遵義的岳瓊老師根據學校現有條件,結合班上同學沒有見過大海的情況,找來大海的錄音,讓學生傾聽感受大海破浪濤天的聲音。萬里的羅樹庚老師帶來了多媒體課件,伴隨著《大海我的故鄉》,畫面展示了廣闊無邊的大海。
教學片斷二:教學燕子過海的情景時,岳老師讓同學們模仿燕子飛行的動作,體會燕子過海的艱辛。岳老師還繪制了一幅畫,讓孩子們把親手畫的燕子貼到圖上去。羅老師通過朗讀“天連水,水連天,望也望不到邊”,讓學生了解海的“無邊無際”,接著理解“燕子過海”的段落――羅老師也讓學生體驗燕子的飛行,還讓電腦里的“小博士”介紹了航海知識。最后,羅老師親身示范,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
對話場景:片段看完了,主持人讓我們就這兩堂課談談感受。于是我們發表了如下意見:
以往的課堂有“顯性”目標,不是寫在黑板上就是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學的手段和教學過程都緊緊圍繞這些目標來“抓落實”。教師的確教得實,可是總感覺教學的維度過“緊”。剛才呈現的是動態生成的雛形課堂。無疑兩位教師開始有意識用新的課程觀、教學觀來建構自己的課堂。比如,教師想盡辦法,采用聽錄音、看畫面、畫圖、表演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讓學生“體驗”課文內容,學習燕子在海上飛行一段時,教師讓學生表演燕子在“海上飛行”……自然,課堂中就會有許多無形的、開放的“元素”在潛移默化地生成著,內化到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