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同樣是“騙”,但對象和目的都不同,《狐貍和葡萄》中狐貍是在騙自己——自欺欺人,目的是自我安慰;故事《牧童和狼》中,牧童是在耍弄村民,目的也許是出于好玩,或許因為無聊至極,找刺激;《蟬和狐貍》一文中是蟬騙狐貍,目的是設下一個圈套,以吃掉蟬,用心險惡!但有意思的是,三則故事的結局——騙人者均沒得到好下場!由衷感嘆編者的獨到匠心,和教學設計的獨到見解!有了這樣的啟發,教學完這三則故事,我嘗試著讓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對比閱讀,如:關于“狐貍”這個角色,許多故事中都涉及到它,對比著讀讀這些故事,再來感受感受狐貍的形象,說說自己的認識,再如:《蟬和狐貍》中狡猾的狐貍碰上“對手”了,沒能得逞,但是《狐貍和烏鴉》中的烏鴉為什么上當了呢?對比著讀讀,談談自己的啟發。學生興致很高。
《伊索寓言》的教學反思
一、大膽調整課堂結構,將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
《伊索寓言》是由《狐貍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貍》三篇寓言組成的,由于這三篇寓言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因此,我將前兩則寓言放在第一課時教學。第二教時主要是完成《蟬和狐貍》的教學。教學時,我將課外寓言引入課堂,先用學過的《狐貍和烏鴉》和《蟬和狐貍》進行比較閱讀,弄清烏鴉為什么會受騙,而蟬卻沒有受騙?從而理解寓意“聰明的人善于從別人的教訓中吸取經驗。”然后,相機拓展,又補充了幾則伊索寓言,真正做到了“把文讀短,把書讀厚”。
二、重視挖掘文本內涵,將補白說話與復述課文結合起來,培養創造性思維。
“想象是思維的一朵奇葩”。有經驗的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內涵,尋找能夠進行想象訓練的訓練點,在課文情境中進行補白說話訓練。如果教師準確地把握住了補白訓練的訓練點,既能很好地突破教學難點,領悟文本的核心價值,又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如:第一教時,《狐貍和葡萄》的教學重點就放在“想象狐貍想了哪些辦法去夠葡萄”這個想象訓練上,在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領悟寓意。《牧童和狼》的教學重點放在“狼真的來了,牧童喊救命,村民們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想象訓練上,從而理解“說慣謊話的人,即使說真話,也沒人會相信”這個寓意,最后要求學生能將想象內容放進文本中,進行創造性復述。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學習伊索寓言的過程是輕松愉快的,學生對這幾則故事耳熟能詳,從小就是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特別是《狼來了》的故事,所以課前我先布置學生講講這幾個故事,要像外婆(奶奶)講故事一樣吸引他人。學生的興趣高漲,課上,在學生講故事的過程中詢問小孩為什么沒有狼來卻喊狼來了?到后來狼真的來了卻沒人來救他和羊了呢?從這個故事中你學到了什么呢?這些問題隨著故事的深入,學生馬上就能思考并作出回答,并能將此聯系到學習生活中的誠信做人!而學習《狐貍和蟬》,我聯系了《護理和烏鴉》,請他們比較這兩只狐貍的共同之處,及烏鴉和蟬的不同之處,并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再讀讀,講講,演演,學生學得也特別有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