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
在這次教育督導中,我執教了《伊索寓言》一課。有些想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課文的類別與前三篇相似,都是通過故事,贊揚美好的東西,抨擊丑惡的東西。課文涵蓋了三個小故事:《狐貍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貍》。這三個小故事都非常的簡短、淺顯,課文的寓意,直接由最后一節揭示,有利于學生把故事與寓意聯系起來,與關鍵詞句對應起來理解。
一、尋求寓言的紐帶
三個獨立的小故事,如何在一節課中進行教學,且不去研究編者因何將這三個小故事放在一起,組成一篇文章。單從“用教材教”的角度來思考,我似乎覺得如要一則則的來教,則顯得太過于生硬。因此,我反復的閱讀教材,查閱相關的資料,漸漸地“謊言、假話”這些字眼逐漸從文本中浮現出來,于是“謊言、假話”成了三則寓言故事的紐帶。我出示:“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狼來了,狼來了!”“您的歌聲多么美妙!您真是個天才的歌唱家。” 讓學生比較一下,發現三句話的意思不一樣,但是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三句話都是假話,騙人的話。進而讓學生從三則寓言中去尋找故事中的牧童和兩只狐貍為什么要說假話,以此為突破口,有效地引導學生了解故事,體會故事的寓意。
二、填補文本的空白
故事越短小,語言越精煉,留給讀者的閱讀空間也就越大!逗偤推咸选分校傉f:“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這其實是中國式的阿q精神的典型詮釋。狐貍的心理是欲得之而不得,因而自我安慰。因此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狐貍想盡了辦法”中的“想盡了”來展開想象,通過交流,一只對葡萄垂涎三尺,丑態百出,但還死要面子的狐貍嘴臉躍然紙上。《牧童和狼》中寫道:他好幾次大叫:“狼來了!狼來了!”我引導重點想象他第一次大叫和最后一次大叫時的情景,引導學生分析牧童惡作劇的不同結局,體會牧童的行為其實是害人害己!断s和狐貍》中我引導學生讀好狐貍的甜言蜜語,想象狐貍嘴上是這么說的,可心理是怎么想的呢?通過交流,一個口蜜腹劍的奸詐貪婪的狐貍嘴臉也就露了出來。
三、拓展課堂的外延
《狐貍和葡萄》,寓意是: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牧童和狼》的寓意:一貫說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断s和狐貍》的寓意: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如果單是從文本來說,理解了這些也是僅是完成了教材的任務,但教材終歸是個例子,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培養閱讀的興趣是更為重要的目標,因此我適時引入“我讀書,我快樂”的閱讀活動。乘熱打鐵,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熱情。
四、一點思考——辯證地看寓言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好像這樣的人像狐貍一樣“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學生們對于狐貍的表現都感到好笑。我請學生換一個角度思考:有的事情真的能力達不到,用這樣的方式安慰自己,你覺得如何呢?
牧童的謊言固然可惡,但謊言都是不好的嗎?例如:醫生對一位生病嚴重的病人隱瞞事情,以讓他有良好的情緒面對病痛;老師讓成績不好的學生用舉右手和舉左手表示自己是否掌握知識想要發言,讓別的學生認為這個成績不好的學生很棒;媽媽做的飯明明不太好吃卻告訴媽媽味道很好……這些都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