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6.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結合課文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并激發學生探究宇宙奧妙的興趣和培養熱愛科學研究的志向。
4. 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憑借語言文字讀懂文本,感知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自學生字新詞并結合課文理解生字詞。
3、初步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
教學重點:
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立體感知
1、激問: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聽說某人與某人是孿生兄弟,你們知道什么是“孿生兄弟”吧?
(經常所說的雙胎胎。)那“孿生兄弟”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很相似)
2、完整地板書,讓學生說說能從這個題目上讀懂什么?(這兩顆星球都有相似之處)
3、那么這兩顆星到底是怎樣的相似呢?大家輕輕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
(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自由地朗讀感知。)
4、師生簡要交流:
a、交流時指導學生讀好第一節。
b、簡要地搞清楚火星有沒有水。
二、指導正確流利朗讀
1、過渡,剛剛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現在我們需要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全文,請大家按以下要求再自讀課文:
a、劃出陌生字詞自學,并結合課文理解。
b、一句一句朗讀,流利地讀通每一句。
2、檢查自讀效果
a、從第二節分節檢查。
b、有針對性地解決個別詞語。
c、有意識地把關聯的小節連在一起讀。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大家再默默地朗讀課文,看看哪些小節的關系非常近,可以劃在一起的,并說說講了些什么?
2、學生讀書尋找,老師滲入指導。
3、再次簡要交流,幫助學生理順文本的內容。
四、指導寫字,布置作業。
(略)
【設計構思】:
論壇的“菲兒.” 曾經在《中國教育報》專門探討“語文立體閱讀”,就是說,在中高年級的語文課上,有時并不是必須遵循先讀準讀順課文后再理解課文,可以根據課文及自己教學的實際情況,可以先入為主,打亂這個順序。自己也一直在嘗試這個方法。第一課時教學時,我喜歡讓學生圍繞一個典型或主要的問題,先讓學生來讀懂課文,獲得一個全面的感知。然后再讓他們“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樣的教學我感覺很實在。
在第一課時有一個基本的任務,那就是“讀懂課文,理清文本的脈絡”,在這個設計中的第一個環節中,我已讓學生對文本獲得一個初步的整體的認識。在第三大環節中,我又專門設計一個“理清脈絡”環節,這個環節等同于分段,但又不是在分段,因為機械的分段不僅占用時間多,而且枯燥沒味。如果段絡比較典型,我一般還是讓學生來分段。這一課有點散,分別介紹了好幾個方面,所以我試著設計讓學生“把關系近的小節劃在一起,并說說寫了什么”,以此來高效地理清文本寫了火星的哪些方面。
第二課時教學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人們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的相似之處與差異之處。
2、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情趣。
3、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及遣詞用句。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整體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