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精選15篇)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1
[學習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并學會將段落分層次。初步懂得詳寫與略寫的作用。
4. 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為促進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努力的情懷。
[閱讀提示]
這篇課文較詳細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
課文可以分為兩段。第一段(第一至第五自然段),主要寫鄭和率領船隊第一次遠航的情況。又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第一至三自然段),寫1405年7月11日,在蘇州府劉家河碼頭,鄭和受命第一次率船隊出使西洋時的壯觀場面。第二層(第四自然段),寫鄭和與所到的亞洲各國人民進行了友好交往。第三層(第五自然段),寫鄭和在航行中多次戰勝狂風巨浪和海盜襲擊等兇險。第二段(第六、七自然段),寫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遠航,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貢獻。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鄭和第一次遠航,感受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字詞點擊]
本課要求書寫的共8個字,其中左右結構的3個,多為左窄右寬的結構,寫時注意間架結構的比例安排。“撕”為左中右結構,三部分要勻稱。“瓷”下半部的“瓦”要占一半并放穩。“監”下半部只占三分之一。“遣”、“魁”兩個半包圍結構的字更要注意位置和比例。
[疑難解析]
1. 鄭和遠航有什么重大的歷史意義?
①表示當時我國的航海技術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②表現我國古代人民不怕困難的頑強探索精神。③開闊了當時中國人的眼界。④促進了我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友好交往。
2. 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什么課文只寫了第一次的經歷?
①每次出海的情況大致相同,每次都詳寫就顯得重復羅嗦,沒有必要。②第一次最困難、最難忘,所以詳寫第一次。③集中寫一次才能寫具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品評賞析]
1.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僅僅二十幾個字,就描繪出了歡樂的人群送別浩浩蕩蕩的船隊時的壯觀場面,其中“像……巨龍”、“浩浩蕩蕩”更是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船隊的浩大氣勢。
2.在大海上,船隊好幾次遇上險惡的風浪。狂風呼嘯著,海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巨浪瘋狂地撲向船隊,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這段話共兩句。第一句告訴我們,在海上航行,不可能一帆風順,會遇上險惡的風浪,那么險惡的風浪到底是怎樣的呢?第二句話則具體地寫出狂風、海水、巨浪的厲害,讀來令人心驚膽寒。
課文中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邊讀邊想邊做批注。
[課文鏈接]
鄭和(1371或1375—1433或1435),回族,原姓馬,出生于云南昆陽州(進昆明市晉寧縣)。12歲時,鄭和入宮做太監,后提拔為內宮監(負責宮室營建和皇室需用物品的采辦),賜姓鄭。鄭和體貌豐偉,聰明好學,機敏善辯。他原先信仰伊斯蘭教入宮后又信仰佛教,佛家以佛、法(佛教教義)、僧為三寶,他也因此被封為“三寶(三保)太監”。
1405年鄭和受命出使西洋。當時的西洋是指現在文萊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帶。船隊首先抵達占城(今越南南部),然后往南到達爪哇、舊港、蘇門答臘(今印度尼西亞),再往西航行到到滿剌加(今馬來西亞)、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國。第二年夏天返航,在1407年10月還朝。后來,鄭和又先后六次率領船隊出使西洋。前三次都到達古里即返航,后四次則橫渡印度洋,到達阿拉伯及東海岸。前后七次下西洋,歷時28年,總共訪問了30多個國家,最遠曾到達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今索馬里)和麻林(今肯尼亞)。
1432年,最后一次下西洋時,鄭和已是61歲高齡。第二年初,就在返航途中,鄭和以身殉職,病逝于古里。
參考書目:
《鄭和下西洋》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
《鄭和——聯結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航海家》海洋出版社1988年版
相關網址:
長江第一港——鄭和頻道
鄭和網
中國鄭和
鄭和文化
附: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自我測評]
基礎練習
一. 讀一讀,再抄寫。
絲綢 魁梧 派遣 浩浩蕩蕩 化險為夷
贈送 健步 瓷器 扶老攜幼 嚴陣以待
二. 多音字組詞。
fú( ) shuài( )
佛 率
fó( ) lǜ ( )
三. 按要求寫詞語。
(1)形容人物神態的詞語。
(2)形容風浪大的詞語。
(3)形容氣勢大的詞語。
四.判斷,是比喻句的打“ ”。
1.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 )
2.巨浪瘋狂地撲向船隊,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 )
3.海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 ( )
發展練習
一. 看看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圖書,把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斷講給父母、同學聽。
二. 收集有關我國古代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突出成就做成資料卡,如: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萬里長城、大運河等。再用搜集的資料,按一定順序,寫成一篇文章。
趣味語文
將成語與相關人物用線連起來。
兩袖清風 李白
臥薪嘗膽 劉備
三顧茅廬 于謙
鞠躬盡瘁 勾踐
夢筆生花 諸葛亮
映雪讀書 趙高
指鹿為馬 孫康
[參考答案與提示]
基礎練習四:1. 2. 3.
趣味語文:依成語順序對應的人物為:于謙、勾踐、劉備、諸葛亮、李白、孫康、趙高
(本教學案由瑞金路小學吳寧萍老師提供)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2
一、教案背景
教學對象:五年級小學生
學科:小學語文
課時:第1課時
二、教學課題: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教材 第11課 鄭和遠航
三、教材分析:
《鄭和遠航》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為一體的課文,詳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
四、學生課前準備:
一、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二、 自學生字新詞,讀準生字的讀音,想想詞的意思。
三、 自學課文,思考課后的問題。
四、 讓學生提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課題
教養方面:
1、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能根據課文中的句子展開想象,從而能根據“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三個標題,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3、能正確完成課后第二、三題。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育方面:
1、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良好精神品質。
2、激發學生勇于探索世界奧秘的熱情。
發展方面: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四、教學方法
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網上瀏覽法:從網上獲取大量的相關知識,為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條件。
2、成功激勵法:在學生獲得學習成功后,引導其他學生評議、激勵。
3、朗讀指導法:學生任意選擇課文段落朗讀,通過練習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合作學習法:利用對話窗口,引導學生質疑,釋疑,開展合作學習。
五、教學過程
一、抓住趣味點,引入新課題:
1.請問同學們:你知道哪些世界著名的航海家?百度搜索:
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pn=61
其中1492年發現新大陸---美洲的航海家是誰?從亞洲的中國出發,遠航到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的航海家又是誰?
2.引入課題: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大家都為我國有鄭和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就是寫這位彪炳史冊的航海家的。
板書課題:11、鄭和遠航。
3.啟發學生提問:你看到這個課題,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學們在預習中,查找到了哪些資料?請大家作個交流。
5.補充介紹鄭和的資料:(投影顯示)
鄭和,本姓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歲時,鄭和入宮做太監,后提拔為內官監,賜姓鄭。鄭和體貌豐偉,聰明好學,機敏善辯。他入宮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為“三寶太監”。 1405年鄭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當時的西洋是指現在的文萊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帶。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
過渡:課文《鄭和遠航》向我們介紹了些什么呢?請大家打開課本。
二、解除障礙點,順暢閱讀:
(一)生字詞
1.出示生字新詞:
派遣 魁梧 健步 浩浩蕩蕩
贈送 絲綢 瓷器 名揚海外
鎮定自若 化險為夷 嚴陣以待
a、指名讀,相機正音。
b、這些詞語,你能在課文中理解它們嗎?同學之間可以交流交流。
2. 將上述詞語放入三個方框中。猜猜看老師為什么把這些詞放在三個方框中,分成這三類呢?試試為每一類有關的內容加個小標題。(揚帆遠航 友好交往 戰勝兇險)
(二)朗讀課文,指名讀、小組讀和齊讀相結合。
1.理解詞語:文章運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詞語來描寫鄭和遠航,如萬里無云,鎮定自若等,你讀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內容。
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順清脈絡
(一)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什么內容?課文重點寫了鄭和第幾次遠航?
(二)再讀課文,思考:假如讓你把課文分成兩段,你會怎么分?請速讀思考。
第一段(1—5):寫鄭和第一次遠航。
第二段(6—7)寫鄭和共有七次遠航。
這樣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內容重點和寫作特點。
四、精選課文段落,品讀感悟真諦:
1.自由讀1-3自然段,你從哪里體會到這是一次規模宏大的遠航?在書上圈圈畫畫。
2.交流:(人多、分工明確、“寶船”)
出示:“兩百多艘船只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這些大船又叫“寶船”。每艘寶船長148米,寬60米,有十多層樓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桿和十二面風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駕駛。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緊挨著寶船的還有許多戰船、糧船和水船。”
船大:引導從數字體會寶船的大(與學校操場相比較,想象寶船的“雄偉壯觀”,通過朗讀讀出)
先進:配備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寶船上裝載著絲綢、瓷器、鐵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手工業品、茶葉、貨幣、歷法、衡器、書籍、藥材等等珍貴物品。)
組織嚴密、配套科學:(緊挨著寶船的還有許多戰船、糧船和水船。兩百多艘船只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觀看一些船隊的圖片:百度搜索
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pn=61
3.此時的鄭和,站在指揮船上,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讀第三小節,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鄭和?用成語來形容。
4.鄭和的決心、信心、勇氣都凝聚在了兩個字上——“啟航”!誰來讀出鄭和的雄心壯志!
5.讓我們超越時空的界限,回到當時,和鄭和一起揚帆起航!(觀看啟航的視頻)
百度搜索:
你的心情怎樣?好,拿起書,把你的感情全投入到朗讀中去吧!齊讀第三小節。
五、精心設計練習題,檢測完善
完成《配套練習冊》相關題目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略寫的作用。
2.通過學習感受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教學重點:教育學生學習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課文,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預習導航:
1.熟讀課文。2.收集鄭和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1課《鄭和遠航》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鄭和;了解了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鄭和遠航。
3.鄭和遠航雖然已經過去了600多年,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跡。課文第七自然段給予了鄭和遠航以高度評價。(出示第七自然段)一起讀一讀。
你也來當個小小評論家,說說鄭和遠航是一次( )的遠航。
二、細讀研討,走進課本:
(一)總結“友好交往”,感受中國魅力:
1.剛才同學們還說到,這是一次“友好之旅”,友好在哪兒呢?默讀第四小節,看看又哪些畫面,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他們會說些什么?
2.交流:你看到了哪個畫面,有感情的讀一讀。
歡迎:如果你是各國君臣,你會怎樣歡迎鄭和的船隊?
驚嘆:如果你是當地的老百姓,你會怎樣贊嘆鄭和的船隊?
互贈禮品:觀圖,中國的絲綢、瓷器
百度搜索:
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
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
3.補充材料:鄭和和西方航海探險家比較有本質的不同。西方航海探險家他們所到之處就是掠奪、燒殺、欺詐、領土擴張,以達·伽馬為例,1502年他在印度洋上遇到一艘沒有武裝的船,達·伽馬下令搶光船上的財物,船上700多人全被燒死,西方的不少航海家都有殘忍搶劫的記錄。
4.小結:鄭和遠航的目的是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友好之旅。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3
教學要求:
1、 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為促進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2、 利用電腦查尋收集資料,拓寬視野,對鄭和及其遠航的歷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3、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問題意識,訓練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 利用網絡自主查尋、拓寬視野,了解鄭和遠航的歷史。
2、 理解課文內容,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教學難點:
利用網絡幫助自己的閱讀理解,匯報學習成果。
學習過程:
一、 導入
二、默讀“第一次遠航”部分,想一想: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第一次遠航”的?(生答師板:揚帆起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
三、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方面認真讀課文,并運用網絡幫助自己閱讀理解。
四、交流學習收獲。
五、拓展延伸:通過上網,了解其他幾次遠航的相關信息。
六、小結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4
(第一教時)
執教:南京市六合區龍袍鎮中心小學 陶立進
一、 課時教學目標界定: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詞語的分類理解,從而理清課文層次,了解課文大體內容。
3.在朗讀和想象的過程中,體會鄭和第一次遠航時的壯觀場面,激發并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
二、 教學設計板塊:
1.激qing導入,走近鄭和。
2.分類理解新詞,脈絡一目了然。
3.探究學習“揚帆遠航”。
4.自主自設作業樂園。
三、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ppt圖片、文字)
四、教學流程及設計目的:
(一)、激qing導入,走近鄭和。
1.教師導語引入:由現在出國之便利,引出古代出國出海之艱難,從而引出六百年前明代大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遠航的故事,隨即出示鄭和像。
2、出示課件:走近鄭和
鄭和,本姓馬,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2歲時,鄭和入宮做太監,后提拔為內官監,賜姓鄭。鄭和體貌豐偉,聰明好學,機敏善辯。他入宮后信奉佛教,因此被封為“三寶太監”。
1405年鄭和首次受命出使西洋,當時的西洋是指現在的文萊以西的海洋各地以及印度洋沿岸一帶。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
讀了這段材料以后,此時,你有什么感受要說說?
[導入部分,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鄭和產生一份敬仰之情,通過“讀材料,談感受”,拉近了學生與文本故事和文本人物之間的距離,為接下來進行平等有效的閱讀對話做好了必要的鋪墊]
(二)新詞分類理解,脈絡一目了然。
1. 提出初讀要求,指導學生充分讀書。
2. 在學生充分初讀之后映示文中新詞:
派遣(qiǎn) 魁(kuí)梧(wú) 健步 浩浩蕩蕩
贈送 絲綢 瓷(cí)器 名揚海外
鎮定自若 化險為夷 嚴陣以待
a、指名讀,相機正音。
b、這些語詞,你能在課文中理解它們嗎?同學之間可以交流交流。
3. 投影映示,將上述詞語放入三個方框中。
猜猜看老師為什么把這些詞放在三個方框中,分成這三類呢?
4. 試試為每一類有關的內容加個小標題。
(揚帆遠航 友好交往 戰勝兇險)
5. 映示課文框架圖,幫助學生理清全文脈絡。
〔本板塊教學,將學習理解詞語和理清文章段落層次巧妙地結合起來,既不回避起始課時的字詞教學,又盡量高效省時,一舉兩得。〕
(三)學習“揚帆遠航”。
1. 教師以繪聲繪色的描述,引出課文第三自然段,課件映示。自由讀,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當時的情景。
2. 指名朗讀或扮演鄭和進行表演再現。(選哪一種方式匯報,由學生自主選擇。)
3. 假如時間能倒流,你就站在岸上為船隊送行的人群中,當時你們會對鄭和、對船隊怎樣歡呼,如何祝福?
引導學生讀一讀第1、2自然段后再展開想象。
4、此時,假如你能和鄭和相見,你會有哪些問題想問問他?
【這一置疑的巧妙之處在于讓學生直接向文章中的人物質疑,與文本進行近距離對話,至于學生所提出的 問題,教者根據問題類型和內容,或扮演鄭和角色直接回答,或存疑留待下一節課探究解決。】
(四)自主自設作業樂園。
抄抄詞語,讀讀課文會讓大家太枯燥乏味,今天老師想讓大家自己來設計作業,然后自己完成。
投影映示:“自主自設作業樂園”
發放“自主自設作業樂園”卡。
【這一設計旨在讓學生走出接受性作業的圈子,喚醒自主意識,自主設計作業內容,自主設計作業類型和形式。】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5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鄭和遠航》。
【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鄭和遠航》是一篇寓人文性、頭腦性為一體的課文,細致先容了鄭和第一次下泰西遠航的環境,并點明白鄭和七次遠航的龐大意義,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堅強的探索精力和精彩的帆海技能。全文可以分為兩段。第一至五自然段為第一部門,重要寫鄭和率船隊第一次飛行的環境。第六至七自然段為第二部門,重要寫鄭和從14XX年到1433年曾七次遠航,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度的友愛來往作出了孝敬。在寫作特色上,做到了點面聯合、詳略恰當。鄭和統共七次出使泰西,要是全部寫下來勢必顯得拖拉,本文重點寫了第一次遠航的環境,對別的作了歸納綜合闡明。如許,既突出了重點,又節流了翰墨。
二、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明白由生字構成的詞語。
2、能準確、流暢、有情感地朗讀課文。
3、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略寫的作用。
4、通過學習感受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三、教學重點:鄭和第一次遠航。
四、教學難點: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說教法、學法】
由于學生對歷史比較疏遠,知識積累不夠。在教學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體,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努力追求著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我以《鄭和遠航》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基點:先立足文本,抓住重點,然后超越文本,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最后再回歸文本,深入理解鄭和遠航的意義。這堂課的出發點是教材,回歸點也是教材,超越文本是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課上以疑導學,激發興趣,再以趣激情;課后以情促趣,引導學生課外學習,拓展深化。通過“讀”、“演”、“說”、“寫”的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為學生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課上反饋:
1、自學生字詞。(人家要請你聽寫的喲!)
2、查字典,寫出帶點字的意思,并說一說詞語的意思。
驚嘆不已扶老攜幼嚴陣以待化險為夷
3、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組內分好工展示時朗讀)
4、搜集有關鄭和的資料。(其他組補充哦!)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課文寫了鄭和率領船隊幾次遠航?其中最詳細的寫了哪一次?為什么不將每次都寫詳細呢?
2、課文1—5自然段分別寫了哪些場面?你最喜歡哪些內容?為什么?把你喜歡的感情讀出來。
三、當堂訓練、檢測反饋:
完成下面習題。
(1)、看拼音,寫生詞。(規范、美觀喲!)
mǎtóucíqìzèngsòngsīliè
kuíwúbàoquánfànwéipàiqiǎn
2、選擇正確的漢字填在括號里。
遣遺:忘派
拳券:頭證
3、填字,并解釋所填字的意思
扶老幼驚不已
嚴陣以化險為
四、填空
1、本文寫了鄭和帶領船隊次放洋遠航,此中寫得最細致的是第次,別的次一筆帶過。
2.本文是按、的內容次序來敘述第一次遠航顛末的
四、背工目的、總結提拔:
說說本節課的勞績
五、課后作業、拓展延伸: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6
一、 教材簡介:
課文主要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
二、 目標預設:
1、初步懂得詳寫與略寫的作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3、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為促進與亞洲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努力的情懷。
三、重點、難點:
1、讀懂鄭和第一次遠航的內容,進一步感受鄭和遠航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2、通過學習課文,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四、設計理念: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是學生主體地位彰顯的課堂,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要學會自主探究。本教學根據課文的特點,采用錄象等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進入文本,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充分領略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五、設計思路:
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創設情境 → 提出問題
↓ ↓
點撥指導 → 自主探究
↓ ↓
點評疏理 → 交流匯報
↓ ↓
設計應用 → 訓練實踐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課文條理。
3、 通過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及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初步了解鄭和及其下西洋的事情,認識到鄭和遠航的重大意義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導入、啟發質疑
1、 讀新詞:
派遣 身材魁梧 健步 抱拳 浩浩蕩蕩
贈送 扶老攜幼 瓷器 珊瑚 驚嘆不已
呼嘯 奔騰咆哮 撕咧 鎮定自若 化險為夷
2、 這些新詞每組都描繪了鄭和第一次遠航中的一個場景,誰能用小標題來概括一下?(揚帆啟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
3、 大家想不想親眼見識一下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情景呢?(播放鄭和遠航的錄象片段)
4、 引導質疑:這節課,你最想知道有關鄭和第一次遠航的什么問題?(學生自由質疑)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這一教學環節采取復習導入,激發質疑,整理歸納出有代表性的問題,化“編者的思路”為“學生的思路”,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
(二)自主選擇、認真研讀
1、默讀課文:
默讀課文第一段,然后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分認真研讀,并寫出自己的體會。
2、集體交流:
a“揚帆啟航”
(1) 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時間和地點是什么?整個場面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雄偉壯觀)
(2) 你從文中哪些語句感受到了揚帆啟航時的壯觀場面?
a蘇州府劉家河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
(抓住“人山人海”“無數”體會場面的壯觀,并隨時指導朗讀。)
b每艘寶船長148米,寬60米,有十多層樓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桿和十二面風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駕駛。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
(抓住具體的數字體會大船的雄偉壯觀,并聯系上下文幫助學生理解“寶船”,同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c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浩浩蕩蕩”是什么意思?在這里說明了什么?)
(3) 在這部分中,鄭和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出示:將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鄭和健步走上指揮船。他雙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別,接著高舉起令旗,大聲喊道:“起航!”
齊讀,抓住關鍵詞體會交流(威武雄健)
啟發想象,指導朗讀:
大家想想,鄭和健步走上指揮船,首先映入他眼簾的是什么?(船隊)這是一支怎么樣的船隊?帶領這樣一只船隊遠航,鄭和內心會怎么想呢?再讀,讀出鄭和的威武雄健。
映入眼簾的還有什么?(送行的群眾,宏大的場面)這么宏大的場面,這么多的送行人,讓鄭和感受到了什么,他又會怎么想?再讀,讀出威武雄健。
面對茫茫的大海,面對未知的前途此時此刻,鄭和又會想到什么呢?(吉兇未卜)這影響了鄭和遠航的決心了嗎?是呀,你看,他——,你聽,他——,
就這一句話,你讀出了什么?(威武、自信、決心、莊嚴)
全班齊讀
b“友好交往”
出示: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7
《鄭和遠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為一體的課文,學生對歷史比較疏遠,知識積累不夠。要讓學生真正感受鄭和這一偉人,感知鄭和遠航的偉大事件,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的情懷,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我覺得本課第一教時必須實現前拓性教學,借助《鄭和遠航》專題學習網站,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使學生得到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
整個教學過程我力圖體現如下特色:
一、采用“問題探究”的策略,主導整個教學過程。
一段鄭和揚帆起航的錄象,催化了學生的情感,誘發了探究動機,也生成了兩大學習主題。即:鄭和是怎樣的一個人?遠航是怎么一回事。”這樣即明確了學習的方向和任務,也引領學生進入了問題情境階段。從而展開了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參與認知過程。學生圍繞主題,在任務目標的引導下,運用《鄭和遠航》專題學習網站主動獲取、分析、加工相關的信息資料,深思醞釀,提出假設,引發爭論,進行思考和探究,得出結論,通過應用又產生新的問題,使學生思維不斷發展、升華,從而促成學生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培養,形成對鄭和人物和遠航事件的整體性把握,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在問題中凸現,在問題中張揚。”
二、挑戰“一網打盡”,回歸語文教學本真。力圖做到書聲朗朗,議論紛紛。當學生在網絡信息的刺激下,產生一種“想知道課文是怎樣描述鄭和遠航”的心理需求時,我則引導學生初步朗讀課文,并討論:課文哪兒到哪兒是寫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情況?這樣提綱挈領,百毛皆順,幫助學生理清了文章結構,也培養了學生閱讀的能力。最后根據課后思考題5的要求,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小標題的內容細細讀一讀、評一評、議一議。有主角、有聽眾、有朗讀,有評價,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在和諧友好的對話中,濃郁了興趣,培養了語感,也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從而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
三、有效的資源、平實的設計、簡約的風格構建著有效的課堂,這是我們共同期待的,也是我本課教學的源頭和歸宿。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477
《鄭和遠航》課堂實錄
作者:薛寒冰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36
東安中心小學 薛寒冰
學習要求:
1.利用專題學習網站,瀏覽資料,拓寬視野,對鄭和遠航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培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2.憑借語文語言材料,感受鄭和為促進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向鄭和學習,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3.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問題意識,訓練創新能力,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重點:
1.利用網絡自主查尋,拓寬視野,進一步了解鄭和遠航的歷史。
2.理解課文內容,激發為振興中華而發憤努力的情懷。
教學難點:
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學習準備:網絡環境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鄭和遠航》這篇課文,(指著板書說),你知道課文告訴了我們什么?
生:課文告訴我們鄭和曾7次下西洋,課文重點寫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師:對,鄭和曾7次下西洋。
生:課文告訴我們鄭和在航行途中充滿了兇險。
師:對,鄭和在航行途中充滿了兇險。(板書:航行)
生:課文告訴我們鄭和到達許多國家,并與他們友好交往。
師:對啊。(板書:到達)
生:課文告訴我們鄭和遠航意義重大。
師:對,(但不要板書)
2.生:課文告訴我們揚帆啟航的場面,非常雄偉、壯觀。(板書:啟航)
a師:那揚帆啟航什么地方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生:我覺得14XX年7月11日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時,蘇州府劉家河碼頭邊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
師:這說明鄭和第一次遠航舉國上下,君臣老百姓都非常重視鄭和的第一次遠航。
生:寶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寶船有十多層樓房那么高,可乘坐一千多人,船上還配備著航海羅盤等先進儀器。
師:好的,寶船說明了我國當時造船業已經很發達了。
b師:還有嗎?
生:我覺得鄭和對自己的遠航充滿了信心,他大聲喊道:“起航”,就說明他對自己出使西洋充滿了信心。
師:是的,鄭和的話鏗鏘有力,我們相信他不會辜負全國人民對他的希望。
二、過渡:
1.同學們說的真不錯,在14XX年7月11日,600多年前的一天,(板書:600多年前)當時的船、人們、歡送場面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應板書:寶船、人、場景)
鄭和率領船隊浩浩蕩蕩出發后,到達各個國家是怎樣和各國進行友好交往的,航行途中遇到了哪些兇險?鄭和又是怎樣克服的.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鄭和,借助“鄭和遠航專題學習網站”,選擇一個方面,借助網上的圖片、視頻、文字等信息,并認真品讀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學習。好不好?
生:好。
2.投影出示學習提示。(投影可以一直打開,內容放在任務欄里)
學習提示:選擇“友好交往”、“戰勝兇險”一個方面,借助網站進行學習。
(1)和同學交流,你發現了什么?
(2)品讀課文,你又發現了什么?
(3)鄭和遠航什么地方最讓你感動?為什么?
三、學生網上自主學習。
四、交流:
(一)師:你選擇的是什么?
1.(1)生:我選擇的是友好交往這部分內容。
師:跟他說得一樣的同學舉手。
師:說說為什么選擇友好交往這一方面進行學習呢?
生:因為友好交往能夠反映鄭和是一個和平使者。
師:從哪里可以體現呢?
生:(友好交往 5 第2頁)我從網上了解到,鄭和船隊到達木古都時,國王親自去歡迎,鄭和承上明成祖的信后,向國王和王妃贈送了絲織品、陶器和茶葉。國王也送給明朝皇帝一只珍貴的動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長頸鹿。我覺得鄭和向國王贈送絲織品,國王也把他們國家珍貴的麒麟送給明皇朝。可以看出鄭和是與各國國君友好交往,促進了兩國之間的友誼。
師:鄭和和木古都等國家互贈禮品,友好往來,增加了兩國之間的友誼,促進了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
(2)師:還有誰來說嗎?
生:(友好交往:3第一頁)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早就名揚海外,深受百姓青睞,他們用香料、珊瑚來跟中國交換。我看到的珊瑚真是太漂亮了,當時中國人看了肯定和我一樣喜歡,請老師轉播一下,讓同學們都欣賞一下。
師:好的,剛才幾位同學都說到了鄭和與外國互贈禮品,心情愉快,同時也表明這些國家都愿意和中國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
(3)老百姓聽說明朝使者船隊來了,而且使者的態度友好,都扶老攜幼,爭相觀看,看到雄偉壯觀的寶船,個個驚嘆不己。
師:對,當時中國的寶船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令觀看寶船的老百姓驚訝.不斷感嘆。
(4)生: 中國的特產豐富,態度友好,值得外國商人信任,因此,商人也都愿意跟中國人做生意.
師:說的真好,外國商人都十分愿意跟中國人做生意。(板書:商人)
(5)生:我從資料中看到,兩只出使西洋的船隊截然不同,
(揭密遠航——航行之迷——兩支不同的船隊)我從網上了解到,達伽馬船隊是一只海盜船隊,而鄭和船隊確實是一只和平貿易的船隊。達伽馬率領船隊下西洋時,沿途燒、殺、搶、掠奪,無惡不作,屠殺大量居民,掠奪許多財寶,野蠻殘殺的行為,與近一百年前的鄭和船隊彬彬有禮——和平貿易——平等交換相比,多么不相稱,真是天壤之別。可以看出,鄭和船隊的友好實在令人感動!
師:從兩個船隊下西洋對比中,更能看出鄭和船隊是本著與外國友好交往而出海航行的。同學們,讓我們再看看課文內容,品味一下課文內容,體會一下鄭和與各個國家的友好交往。我請一位同學來讀。
2.出示:課文第四小節(word)
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給國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們贈送禮品,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各國君臣看見船隊規模宏大,使者的態度友好親切,沒有絲毫炫耀武力、威脅別人的意思,都表示熱烈歡迎;老百姓聽說明朝的船隊來了,也都扶老攜幼,爭相到海邊觀看,他們面對那些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寶船,個個驚嘆不已。當時中國的絲綢、瓷器早就名揚海外,沿途的百姓聽說船隊滿載這些產品,都很高興,紛紛用香料、珊瑚、珠寶等去換取中國的土特產品。各地的商人十分樂意同中國人做生意。很多人還向中國客人贈送禮物,以表達友好的感情。
我們讀的時候要讀出,友好的感情來,拜見國王要讀出使者的友好親切,觀看寶船要讀出老百姓的驚嘆不已,百姓交換特產商人做生意要讀出彼此的高興,來,我們一起再讀一遍,感受鄭和和各個國家的友好交往。“每到一個國家”預備開始。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進入第一范文首頁>>>>>>www.jcsycorp.com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9
《鄭和遠航》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對詞語的分類理解,從而理清課文層次,了解課文大體內容。
3、在朗讀和想象的過程中,體會鄭和第一次遠航時的壯觀場面,激發并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
4、嘗試著復述課文。(練習3“誦讀與積累”有相關詞語訓練復述)
教學基本流程:
一、激情導入:
二、讀課文,感悟遠航
(一)規模宏大的遠航
(二)友好交往的遠航
(三)充滿兇險的遠航
三、鄭和遠航的意義
1、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出示最后一個自然段】
2、拓展
四、課后作業
教學過程(節選)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鄭和遠航》,鄭和遠航有著偉大的歷史意義,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哪部分寫了這部分的內容?
生:課文第七節寫了這部分的內容。
師:讀一讀這節,看寫了鄭和遠航的幾點意義?(生讀課文思考)
生: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師:對,這是第一點意義。
生: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
師:不簡單,你說出了兩點。
生:鄭和遠航,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師:(點頭示意讓學生坐下)鄭和遠航有四點意義,每一點都能用一個詞語去概括。比如說第一點,我可以用“達到頂峰”概括。(板書)其余3點你能不能也用四個字的小標題寫出來,在書上標一下(動作示意)誰愿意到黑板上來寫?(三名同學每人寫一點意義)
生:(三名同學到黑板上寫)2頑強拼搏 3開闊眼界 4促進交流
師:這些詞語概括得可以嗎?
生:可以。
師:還可以用上哪些詞?
其他:探索精神 頑強拼搏
師生:(師指黑板)說第3點概括地很好。
生:第四點促進交往,還可以概括為文化交流。
師:可以(點頭表示)
生:友好往來、促進交流、增進友誼。
師:同學們表現得都很積極,為了更好的體會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再把這節讀一讀。
(生自由讀第7節)
師:鄭和遠航規模大、時間長、范圍廣,的確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課文中哪些句子寫出了這個特點,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畫,用不同的符號作標注。
師:你畫了哪些句子?
生: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出洋七次,前后一共到過三十多個國家。
師:1405到1433多少年?(28年)時間真長!
生:這次遠航,一直到達非洲東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國。
師:你讀書很細致!是的,這節主要寫的是寫航海時間長、范圍廣。
生:蘇州府劉家河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
師:“人山人海”那場面?(聲音拉長)
生:多雄偉、多壯觀!
生: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士兵,共兩萬七千多人。
師:兩萬七千多人,人真多。從這能看出規模大。
生:兩百多艘船只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這些大車又叫“寶船”,也能看出規模大。
師:你的眼力真好。
生;每艘寶船長150米,寬60米,有十多層樓房那么高。
此處,把數據與我們身邊的實物做比較,更有震撼力!
師:“十多層樓房那么高”,你知道這樣的船有多少只嗎?( 62艘)
生: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師:“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多么壯觀。
師:課文1到3節是寫鄭和遠航規模大的。讀時要把咱剛才畫的句子特別突出出來。讀得好的同學,老師給配上音樂。
(生自由練讀1至3節)
師:(認真觀察讀的情況)相機指名讀書。用上這樣的話語:恩,某某同學讀得非常投入,來,你給大家讀讀。
生:聲請并茂地讀。
師:鄭和的船隊起航了,路上能一帆風順嗎?(不能)課文哪部分寫了他們戰風斗浪的?
生:第五節寫了這部分內容。
師:找得真準!讓我們去讀讀這里,置身于這兇險的環境中去。
(學生自由讀)
師:好,拿出筆把你喜歡的句子畫出來。
(生全神貫注地劃)
師:在你劃的句子旁寫出你喜歡的理由。
師:你喜歡哪些句子?
生:我喜歡“狂風呼嘯著……撕裂”這一句。
師: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生:我想鄭和不愧為主帥,盡管海風呼嘯著,濁浪排空,他還是不顧生命危險去指揮船隊,一次次化險為夷。
師:你對他的評價太好了,不愧為主帥。
師:齊讀這句“狂風——撕裂”(生齊讀)你還喜歡哪些句子?
生:我喜歡“面對如此險境——化險為夷”鄭和面對危險能沉著指揮船隊前進,真了不起!
略
師:同學們體會得這么深,那能不能用我們充滿激情的聲音,把你們內心感受表達出來。
生:能(響亮地說)
師;我們一起來讀。“然而……當了俘虜”
(生有感情地讀,師也跟著讀)
師:同學們聲情并茂地朗讀,師旁邊伴讀。
戰風斗浪,驚心動魄,友好交往,其樂融融,請同學們自由讀第四節。
師:課前老師讓大家搜集有關鄭和遠航的資料,現在拿出來說給大家聽聽。
生: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過:古城、爪哇島、杜板、新村、滿者伯夷、蘇門達臘島,等小
國
生:鄭和遠航比哥倫布早87年,比雙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
師:鄭和了不起,太偉大了!
生:寶船中的巨無霸有138米長,56米寬,載重量為2500噸,排水量達3100噸,大型寶船僅舵桿長11米,舵葉達6米高。
師:不愧稱它們是“寶船”。
生:我還知道鄭和的船隊,在白天使用旗語,到夜晚以燈火為號。
……
師:同學們從課外書上了解到這么多的知識,不簡單!
師:老師給大家布置一項富有挑戰性的作業,你一定喜歡。在世界航海史上,有幾位西方航海家也為航海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你選擇其中的一位,搜集他的有關資料,仿照書上的寫法,也創作一篇小短文,好不好?
生:好。
附:板書
鄭和遠航
1.達到頂峰 2. 頑強探索
3 .開闊眼界 4. 促進交往
(教師示范板書,學生板書為主)
課后反思:
在《二泉映月》中,我就嘗試著用新詞來組織課文的教學,景觀、音樂兩方面的內容由這些詞語進行組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堂課我依舊按照這樣的思路,用學習新詞來理清了文章的條理。這樣,既很好的落實了詞語的教學,又巧妙地結合了課文的初探,一舉兩得,效果不錯。看來,新詞教學中很有玄機,值得好好研究。二是練筆的設計。在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的人的角度對鄭和進行評價,培養他們的語感。在最后小短文的寫作中,鍛煉了他們對課文語言的再造和運用能力,同時也考驗學生對文章主題思想的把握,我認為還是比較合適的。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這段課文,正是本文的重點和中心所在。我先請學生自己讀讀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問題。學生讀題后,都能提出了“鄭和遠航,規模到底有多大?”、“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鄭和遠航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等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中比較容易的,就馬上解決掉。選擇一些有探索意義的問題作為本堂課要研究的重點。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有了明確的目的性。而且因為這些問題來源于學生自己,所以激發起了他們的探索欲望,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學習氛圍。新課程理念提倡,應該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因此,到結束課程時為學生設計了實際解決問題的體驗,讓學生的練習更有指向性。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10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984
《鄭和遠航》教學設計
南通市躍龍橋小學 李春寶
設計理念
課上以疑導學,激發興趣,再以趣激情;課后以情促趣,引導學生課外學習,拓展深化。通過“讀”與“說”的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為學生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二、激趣質疑
過渡,出示世界航海家日志里的一段描述。(有關說明鄭和遠航意義的文字)
1、讀了這段簡潔的描述,關于鄭和遠航,你最想具體了解些什么呢?(教師相機幫助總結)
2、你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什么?然后帶著這個問題好好讀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
三、匯報交流第一個問題
(一)規模之大
1、以小組為單位,匯報交流
2、啟發學習“寶船”這部分
(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寶船“特別雄偉壯觀”并讀好)
3、引讀總結
在鄭和的船隊中,這樣的寶船就有60多艘,再加上許多戰船、糧船和水船,整個船隊共有船只200多艘,隨行人員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等,共兩萬七千多人,船隊規模真是宏大呀!
(二)時間之長,范圍之廣
過渡
1、以小組為單位匯報交流,師生適當地補充介紹一些資料。
2、出示“航海圖”,幫助理解“范圍之大”,并為后文理解“戰勝更多兇險”作鋪墊。
3、齊讀第6小節
四、匯報交流第二問題
過渡
1、以小組為單位匯報交流
2、啟發幫助
(1)“風浪險惡”
體驗、感悟、誦讀
(2)鄭和的船隊是怎樣戰勝了海盜的襲擊?
(3)想象遠航中的其它兇險和困難
追問“這些兇險,鄭和事先考慮到了嗎?
五、匯報交流第三個問題
過渡
1、以小組為單位匯報交流
2、齊讀第4小節
六、總結課文
1、總結
2、齊讀第7小節
3、面對鄭和雕像,你想要跟他說了什么呢?
七、布置作業
1、以鄭和身份寫一篇 《航海日志》
2、推薦書目
《鄭和下西洋》
《鄭和――聯結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航海家》
《與鄭和相遇海上》
板書:
達到頂峰
26、鄭和遠航 頑強探索 民族的驕傲
促進交流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11
《鄭和遠航》教學反思――關于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一點心得
這篇課文詳細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文章沒有太大的難度,但是篇幅稍長,較難把握。本文的結構很清晰,第一至五自然段具體寫了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第六自然段概括介紹鄭和七次遠航的情況,第七自然段綜述遠航的意義。運用點面結合的手法,把第一次遠航寫得很詳細,分為“揚帆啟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三個部分來敘述。其它六次則一帶而過。這種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值得重視,當然文中介紹寶船時所用的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也不容忽視。
總結課堂教學中的得失,我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組織課堂教學:
第一、 抓住“文眼”,尋找突破。
在第一課時對全文的熟讀和掌握課文基本結構的基礎上,我在第二課時教學時,先提問復習一下“揚帆啟航”、“友好交往”、“戰勝兇險”、“重大意義”的段落結構,然后就這樣和學生開場:“同學們,我們讀文章一般都按從前到后的順序,今天我們要改變一下,要從后向前來學。我們先來學習課文的最后一部分。”齊讀課文后,讓學生再次快速瀏覽找出最能體現“鄭和遠航”的特點的句子,于是“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就出來了。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就是本堂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第二、先小后大,環環相扣
在學生回答后,我將“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板書在黑板上,并向學生說:“下面我們就要來解決這三個問題,從哪些文字可以讀出鄭和遠航的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這三個問題,我們還是要按從后向前的順序來解決。先來最后一個!”能體現范圍之廣和時間之長的句子基本都在課文的“重大意義”部分,所以很快就解決了。剩下一個“規模之大”正好又切入了“揚帆啟航”部分的閱讀教學。“揚帆啟航”部分文中多處能過列數字、作比較的方法,來描寫遠航船隊規模之大。在學生找出這些句子時,讓學生反復品讀,并說一說“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教師及時點明這兩種說明方法。最后,通過集體朗讀讓學生在洪亮的讀書聲中體會鄭和“揚帆啟航”時那壯觀場面和恢宏氣勢。
第三、讀悟結合、滲透點撥
一句“規模如此之大、時間如此之長、范圍如此之廣的遠航有什么目的?”就將教學引入了課文第二部分(第四自然)“友好交往”。讓學生反復讀一讀,找一找能反映友好交往的句子來再讀讀,說一說什么叫友好交往?再一句“坐那么大的船,到各國去游玩,還能交到很多朋友,看來遠航真是一件輕松自在的好差事,你覺得呢?”又把學生引入了課文的第三部分“戰勝兇險”(第五自然段),鄭和遠航時遇到了哪些兇險?他是怎樣應對的?讓學生找到相關句子反復品味,并說一說“讀了四五兩自然段,你覺得鄭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哪里看出來的?”讓學生在讀書中體會我國古代人民友好、機智、鎮定、勇敢和頑強的探索精神。
第四、再讀結尾、升華主題
“同學們,讓我們再來齊讀課文的六、七自然段,讀出我們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讀出我們對鄭和的崇敬之情!”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希望能與各位同行交流、討論。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12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知鄭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鄭和遠航的歷史事件,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的情懷。
教學過程
1、603年前,一位偉大的航海家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龐大的船隊即將遠航,這位航海家的名字叫——“鄭和”。
一項令世人矚目的壯舉即將誕生,它被稱為——“鄭和遠航”(齊讀)
2、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鄭和,重溫這偉大的航海壯舉。去了解鄭和遠航這段振奮人心的歷史。
二、讀課文,感悟遠航
【課件出示】默讀課文1——5自然段,讀到讓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思考:這是一次怎樣的遠航?你從哪兒感受到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一)規模宏大的遠航
生1:規模之大可以從課文的第一小節到第三小節中可以感悟到。隨行的人多,有兩萬七千多人。
生2:不光隨行的人多,而且來送行的人也很多。課文中“人山人海”可以看出規模大。
生3:還有船多,有兩百多艘船只,其中還有六十多艘大船。
師:課文中說這些船是“寶船”,你能說明理由嗎?
生1:船大。
生2:船上貨物多。
生3:船上的設備先進。
“兩百多艘船只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
生2評價:“我覺得他‘兩百多艘’這個詞讀得很好,讓人體會到船的多。”
生3評價:“我覺得他‘整齊’這個詞語應該重讀,這樣才能讓人感覺到船不僅多,而且排得齊,很有氣勢。”
師問生3:“那你能讀出這樣的感覺來嗎?”
生3:“能。”生3朗讀
師:“你們剛才讀出的感覺就是第二句中一個詞的意思。誰來讀第二句?”
生4讀:“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這些大船又叫‘寶船’。”
師:“是哪個詞呢?”
生齊:“雄偉壯觀!”
師板書:雄偉壯觀
生齊讀“雄偉壯觀”,師提醒:“雄偉壯觀可不是輕輕柔柔的哦,再來讀一遍。”生再讀,讀出了氣勢。
師:“這句話中,哪些詞也能讓人體會到雄偉壯觀?剛才他讀出來了嗎?誰來評價一下他的朗讀。”
生5評價:“我覺得他讀得很流利,很有感情,特別是‘六十二艘’、‘寶船’這兩個詞語讓我們體會到了鄭和的船隊‘雄偉壯觀’。”
師:“我們繼續讀下去。”
生6讀:“每艘寶船長148米,寬60米,有十多層樓房那么高。”
生7評價:“我覺得他把148米,60米,十多層重點讀了,讓人感覺船很長,很寬,很高。”
師:“那么長,那么寬,那么高,這就是——”指板書,生齊讀:“雄偉壯觀”。
生8讀:“船上有九根桅桿和十二面風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駕駛。”
生9評價:“他‘九根’、‘十二面’、‘一千多’、‘二三百’重點讀了,讓人感覺船規模宏大。”師:“這就是——”指板書,生齊讀:“雄偉壯觀。”
生10讀:“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
生11讀:“緊挨著寶船的還有許多戰船、糧船和水船。”
生12評價:“‘戰船’、‘糧船’、‘水船’他強調讀了,讓我們感覺到鄭和的船隊種類齊全、規模大。”
師:“種類齊全、規模大,這就是——”指板書,生齊讀:“雄偉壯觀。”
師:“同學們,作者用了大量的數字,讓我們感受到鄭和船隊的雄偉壯觀,就讓我們把這個自然段連起來讀一遍,感受一下這種雄偉壯觀的氣勢。”
初步了解鄭和其人
過渡
師:剛才我們從兩個方面知道了鄭和遠航的規模大,第一就是參與的人多;第二就是遠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設備先進,是一艘艘寶船。你們看,連明朝的皇帝也參與了,足見它規模之大啊!如此規模的“寶船”隊將揚帆破浪,你能想象出此時鄭和的樣子了嗎?
生1:我仿佛看到鄭和撐著腰,遙望著一望無垠的大海,顯得意氣風發。
生2:我看到鄭和正和岸上的人群揮手告別,臉上充滿了自信的微笑。
生3:我看到鄭和正凝望著海面,默默地思考著什么?
生4:鄭和想到自己下西洋的夢想終于要實現了,心里充滿了激動和驕傲,同時也感到身上的擔子非常重,非常重。
師:是啊,寶船如此雄偉壯觀,規模宏大,那領導這支船隊的鄭和也一定不同凡響。讀一讀第三自然段,鄭和又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1)學生說:自信、矯健、勇敢、堅定等等
(2)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握拳、起航、健步、高舉、大步等等)
師:“從‘魁梧’,‘健步’這兩個詞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鄭和?請你用成語來形容。”
生:“氣宇軒昂、威風凜凜。”
(3)相機指導朗讀
師:你能通過你的朗讀來告訴我們嗎這個人物形象嗎?
【多媒體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前面部分
學生讀;讓我們一起讀出一個氣宇軒昂、威風凜凜的鄭和!
生:“神采飛揚、紅光滿面。”
師:你來讀;讓我們一起讀出一個神采飛揚、紅光滿面的鄭和!
生5:“相貌堂堂,風度翩翩。”
你來讀;讓我們一起讀出一個相貌堂堂、風度翩翩的鄭和!
4.下一個句子更加精彩,【幻燈出示】:“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出發了。”指名讀,其它同學說說看,你們感受到什么?
生:這是一支氣勢宏偉的船隊。……
(二)友好交往的遠航
過渡:師:是呀,鄭和遠航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書必須讀進去才能有更大的收獲,下面我們請同學們深入學習課文,我們來學習課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想想鄭和遠航是是怎么樣的遠航呢? [學生自由讀,思考。]
生:我認為鄭和遠航是友好外交的遠航。
師: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次遠航是一次友好的遠航呢?抓住句子或者詞語來告訴大家好嗎?
【多媒體出示】第四自然段
生1:我從“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給國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們贈送禮品,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中看出,鄭和先遞文書,然后贈送禮品,并且每次都是這樣做,這樣就打消了其它國家的顧慮了。
生2:當地的老百姓,扶老攜幼,爭相到海邊觀看。“扶老攜幼”可以看出他們非常信任我們,“爭相”觀看也可以看出我們的船隊非常友好,非常宏偉、浩大。
生3:課文中還講到交換物品,做生意。可以看出友好。
生4:不光我們向他們贈送禮品,他們還向中國客人贈送禮物。
……
(三)充滿兇險的遠航
過渡:師:這次遠航不光是和平友好的遠航,還是一次……
生: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
師:大聲地讀讀課文的第五小節,說說看都遇到了哪些危險?
生:兩個方面:一個是海浪之險,一個是海盜之險。
師: 海浪之險,你從課文中哪里感悟到了?
【出示】:狂風呼嘯……這一段話
自己讀讀,說說哪些詞語表現了風浪非常的兇險?“脫僵的野馬”、“咆哮”、“呼嘯”……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聲音?請大家留心“撲”這個字,為什么要用“撲”,你們能體會到什么?
反復地指導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海浪上的兇險。]
師:除了險惡的風浪,還有什么其它 的危險?
還有海盜的襲擊,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的表現又是如何呢?找出關鍵的詞語來說明。
生:鎮定自若。
生:化險為夷。
生:奮勇前進。
生:嚴陣以待。
師: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呢?
生:鄭和的胸有成竹。
生:鄭和的臨危不懼。
生:鄭和的機智果斷。
過渡:師:同學們,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時間里,鄭和率領……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國。(師以讀帶講第六自然段)
一、鄭和遠航的意義
【出示最后一個自然段】鄭和遠航,規模之大……三寶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1、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
2、拓展
過渡:師:我們通過深入課文,理解了鄭和遠航是一次和平的遠航,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并且從遠航中感悟了鄭和謙遜,禮貌的外交風格,臨危不懼的勇敢膽識。書不光要讀進去,還要讀出來,會當凌絕頂,方能一覽眾山小,來,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歷史評論家,你還覺得鄭和遠航是一次怎么樣的遠航,你想來說說嗎?[教師板書: 的遠航]
生1:我認為鄭和遠航是一次影響深遠的遠航,因為課文最后說:“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生2:我認為鄭和遠航是一次收獲的遠航,他收獲了友好,和平,我還從課外知識中知道,鄭和還根據遠航畫下了許多航海圖,而且非常準確。所以他還收獲許多的寶貴的航海知識。
生3:我認為鄭和遠航時一次生命的遠航,因為鄭和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航海事業。
師: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海上的航軌。
生4:它還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遠航,是揚國威,樹形象的航行。
生5:它是一次次永不停息的航行。
生6:它是一次次自信的航行。只有強大才能自信。
師:是啊!強大了才能自信,來我們一起把課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讀一遍。體會一下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吧!
四、升華:
我們似乎也和鄭和一起經歷了一次重大的遠航,在眾多的歡呼聲中“揚帆啟航”,途中和各國友人“友好交往”,一次次“戰勝兇險”,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我們還感受到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民的開拓、探索精神,作為炎黃子孫,此時此刻,面對著身著袍衣,手握圖卷,神情堅毅,目光堅定,眺望遠方的鄭和。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1:600百年鄭和就有這樣的探索精神,就知道走出去了,我為我們的民族感到驕傲。
生2:國家強盛了,子民才能自信,自信才能有所作為。
生3:我也想成為新時代的航海家,去探索大海的奧秘。
生4:我聽說在鄭和的航線上,現在還有很多很多的寶貝沉沒在大西洋里,我希望自己做一個考古學家,把我們自己的寶貝重新找回來,讓它重放光芒。
生5:我覺得鄭和遠航,就像一粒粒種子,在異國他鄉發了芽,扎了根,開花然后結果了!
1、評:說得多好啊!鄭和遠航讓中國名揚海外,如今的我們,應努力學習,學習這種開拓進取,勇于探究的精神,為振興中華而讀書!
2、人們將鄭和的事跡刻在了一塊石碑上,這塊石碑叫通番碑。一位詩人在參觀了通番碑之后,寫了一首詩,詩是這樣寫的:……
課文學習完了,讓我一起來記住這個名字,那就是——鄭和!
記住這次偉大的航行——鄭和遠航!
五、課后作業
搜集資料,做一個小導游,向別人介紹鄭和的事跡,介紹他的遠航壯舉。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13
教案設計:
(一)、導入:
1、老師請大家做個知識競猜:
(1)、1492年發現新大陸的是誰?
(2)、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
2、揭題:
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大家都為我國有鄭和這么一位著名的航海家感到自豪吧,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就是以這位彪炳史冊的航海英雄為主人公的。板書課題:26、鄭和遠航。
3、啟發學生提問:你看到這個課題,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4、同學們在預習中,查找到了哪些資料?請大家作個交流。
過渡:課文《鄭和遠航》向我們介紹了些什么呢?請大家打開課本。
(二)、初讀課文。
1、老師請幾位同學起來一人讀一自然段,大家認真聽,認真思考。
(一方面老師可以了解大家的預習情況,一方面學生能認真思考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2、說說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3、提示:課文重點寫了鄭和第幾次遠航?
4、指導分段:假如讓你把課文分成兩段,你會怎么分?請速讀思考。
5、指導理解詞語:文章運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詞語來描寫鄭和遠航,如萬里無云,鎮定自若等,你讀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6、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內容。
(三)、總結:我們這堂課初步了解了鄭和這個人物,也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課文讀順了,詞語也理解了。同學們學得很認真,預習得很充分。
(四)、布置作業:
(1)、請同學們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寫一篇人物介紹。做得好的同學的材料老師將放到老師的個人網頁中的“學生天地”欄目里。
(2)、繼續朗讀課文,如果發現還有什么問題需要研究,我們下節課再一起討論,相信大家會繼續努力的。
課前思考:
我們研究的子課題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這一學期我們這個課題研究的是“在預習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也就是說,學生在預習中,自己提出問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我覺得《鄭和遠航》很適合上課題課。
選《鄭和遠航》這篇課文,一是我們在期初分析整冊教材時,就認為這篇文章適合上我們這學期的課題研究課。二是我覺得學生在預習這篇課文時,只要一看課題,就很容易的會產生出很多問題,問很多為什么。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激發,學生上網去尋找答案去自主探索的熱情會高漲,這樣,學生一方面在搜索中可增長知識,另一方面也容易產生成就感,當然,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會逐步得到提高,容易達到我們這次課題研究的目的。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14
《鄭和遠航》說課稿(倪麗莉)
【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鄭和遠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為一體的課文,詳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全文可以分為兩段。第一至五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主要寫鄭和率船隊第一次航行的情況。第六至七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主要寫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遠航,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貢獻。在寫作特色上,做到了點面結合、詳略得當。鄭和總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寫下來勢必顯得拖沓,本文重點寫了第一次遠航的情況,對其余作了概括說明。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節省了筆墨。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略寫的作用。
4、通過學習感受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三、教學重點:鄭和第一次遠航。
四、教學難點: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說教法、學法】
由于學生對歷史比較疏遠,知識積累不夠。在教學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體,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努力追求著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我以《鄭和遠航》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基點:先立足文本,抓住重點,然后超越文本,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最后再回歸文本,深入理解鄭和遠航的意義。這堂課的出發點是課本,回歸點也是課本,超越文本是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課上以疑導學,激發興趣,再以趣激qing;課后以情促趣,引導學生課外學習,拓展深化。通過“讀”、“演”、“說”、“寫”的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為學生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通過知識競答來導入新課。告訴學生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就是以這位航海英雄為主人公。揭示課題后讓學生交流看到這個課題,想知道什么;以及交流在預習中查找到的有關資料;請幾位同學分節讀課文,大家邊聽邊思考課文主要內容是什么,重點寫了鄭和第幾次遠航;指導分段;學習生字詞,說說讀懂了哪些詞語?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鄭和遠航。讓我們跨越時空界限,認識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了解這段振奮人心的歷史。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課好,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火花。
二、抓住“遠航”一詞,精讀課文
1、了解歷史地位。
讓學生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鄭和遠航是怎樣的遠航?相機出示第七小節的第一句話,讓學生讀,教師板書“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接著再讓學生到課文中去找找看,哪里告訴我們了,然后全班交流。從兩個方面感知鄭和遠航的規模大,第一就是參與的人多;第二就是遠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設備先進,是一艘艘寶船。連明朝的皇帝也參與了,足見它規模之大啊!讓學生想象描述鄭和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面對這壯觀的場面,你最想說些什么呢?如此規模的“寶船”隊將揚帆遠航,夢想即將實現,鄭和肯定會感慨不已、思緒萬千,激發學生想象此時鄭和的樣子。“時間長,范圍廣”你又可以從哪里知道呢?再次讓學生討論交流得知課文的第六小節告訴我們了。從前后經歷了七次遠航,一共花了28年,到鄭和六十多歲時還遠航感知“時間之長”。鄭和船隊到過三十多個國家,可看出“范圍之廣”,并讓學生看一段資料介紹。 學生還可以從“前后共七次呢!”體會出鄭和遠航的“次數多”。從而體會到“鄭和遠航達到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通過讓學生想象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鄭和的樣子、教師評價等方式來促使學生樂讀。改變了深講、講透的做法,給學生留下了自我感悟、自求得知的空間。
2、學習遠航過程。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廣,范圍之廣,次數之多,書必須讀進去才能有更大的收獲,請學生深入學習課文,想想鄭和遠航還是怎樣的遠航呢?引入學習課文的第四、五小節。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思考。了解到鄭和遠航不光是友好外交的遠航,還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抓住有關的句子或者詞語來體會,并讓學生想象友好交往的細節描寫,也可演一演。如:向國王“遞交國書”、“贈送禮品”時的雙方對話;當地老百姓“驚嘆不已”會說些什么話等。鄭和船隊在遠航中還遇到了艱難險阻,讓學生通過朗讀并在腦海中浮現出相關畫面,調動音像積累;聽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之后,讓學生說出仿佛看到、聽到、想到、感受到了什么,這是在調動文字積累和生活積累來體會海浪之險和海盜之險。其次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員,面對此情此景,你可能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的表現是如何呢?找出關鍵的詞語來體會在漫漫的航途上,這樣的兇險只是滄海一粟。然而鄭和沒有屈服,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智慧的頭腦,將中國的美名順利地傳播到了亞非各國。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還代表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最后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再次來感悟鄭和謙遜,禮貌的外交風格,臨危不懼的勇敢膽識。
● 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在教學中采用角色遷移法,讓學生站在文中角色位置上主動積極地去感受、去體驗、去實踐,抓住學生情感導讀課文,在文章中走個來回,學生的體驗是真切的,真正達到了“入境”、“悟情”的閱讀理想境界。課堂上老師則成了一個組織者、欣賞者,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內化了課文內容。
3、總結升華情感
通過深入課文,理解了鄭和遠航是一次和平的遠航,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并且從遠航中感悟了鄭和謙遜,禮貌的外交風格,臨危不懼的勇敢膽識。告訴學生書不光要讀進去,還要讀出來,會當凌絕頂,方能一覽眾山小,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歷史評論家,你還覺得鄭和遠航是一次怎么樣的遠航?學生討論、交流 。如:一次影響深遠的遠航、一次收獲的遠航、一次生命的遠航、一次史無前例的遠航……讓學生一起把課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讀一遍,體會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感受鄭和的偉大,感受祖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并談談自己學了課文的收獲與體會。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它注重創新意識和精神的培養。我挖掘教材設計了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討論說出這還是一次什么樣的遠航。這樣為學生談談自己學了課文的收獲與體會作了鋪墊。
三、復述第一次遠航
1、討論: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7次,為什么作者只詳寫了第一次,而略寫其余六次遠航?在表達方法上你學到了什么?
2、你愿意把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講給大家聽嗎?好,老師也愿意,我和你們比賽。
●現在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的學習活動必須充滿童趣,必須以兒童的方式進行,必須是體驗型的。“和老師比賽”是個挑戰,對學生來說有興趣、有征服的欲望,這讓學生躍躍欲試,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課外延伸拓展
選做:
1、邀請自己的好朋友編一編、演一演課本劇。
2、閱讀鄭和的有關資料、故事,向別人介紹。
3、寫一篇讀后感,相互交流。
● 學生的個性、能力有差異,作為教師必須重視創造性地布置具有彈性的、更有利于他們發展的作業,實實在在地讓每一位學生在不同基礎上有同樣的進步。這是尊重學生主體的最具體表現。班內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在品嘗這樣的“作業”時,就不會厭煩。通過練習,學生也可及時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
【說板書設計】
10 鄭和遠航
規模大 時間長 范圍廣
揚帆遠航(詳)第一次遠航 友好交往
戰勝兇險
(略)其余六次遠航
●板書是對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一張微型教案。這樣的板書既體現了教學的重點,又體現了教學的難點。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0冊《鄭和遠航》相關含練習 篇15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略寫的作用。
4.通過學習感受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二、教學重點:
教育學生學習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課文,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四、教學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都知道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了新大陸,可你們知道嗎?我國早在明代就有一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鄭和。
2.揭示課題,質疑。 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以這位航海英雄為主人公的。 補充板書:26 鄭和遠航 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呢? (鄭和是什么樣的人?鄭和遠航到底有多“遠”?遠航途中發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讀課文
1.同學們帶著剛才的問題自讀課文,試著從課文中找找答案。 (學生讀書,教師巡視指導)
2.組織反饋交流,了解課文內容。
3.逐段指名朗讀 (同學之間相互評議)
4 自學生字,認讀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1)學生自由組合,展開交流,教師巡視,參與學習。
(2)反饋學習體會。
5.練讀詞語。(出示投影片) 指名讀,小組讀,抽讀。
6.這篇課文運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詞語,你讀書時讀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7.反饋理解詞語的情況。
8.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課文也讀得通順、流利了,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和鄭和一起經歷一次遠航。
(三)精讀課文
1.自學第1-3自然段,思考:
(1)鄭和第一次遠航的時間和地點是什么?
(2)為什么把遠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饋,交流。
②指導朗讀。 出示投影片: 將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鄭和健步走上指揮船。他雙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別,接著高舉起令旗,大聲喊道:“起航!” a.練讀,體會應該讀出什么語氣。 b.角色表演。
2.自學第4、5自然段。
(1)分組討論: 鄭和在航行中和各國進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們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導朗讀。
①練讀第4自然段,在讀中體會文字中流露出來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詞語表現了航行的兇險?找出來讀一讀。
③面對危難,鄭和有什么表現?
④組織討論,反饋。
(四)略讀第6、7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思考體會: 讀了這兩個自然段,你對鄭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討論:為什么略寫其余六次遠航?
3.鄭和遠航有什么重要意義?
4.組織學生反饋、交流。
(五)總結全文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主要內容
2.你能試著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嗎?
3.分小組反饋,交流。
4.總結:我們和鄭和一起經歷了一次重大的遠航,在眾多歡呼聲中“揚帆起航”,途中和各國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戰勝兇險”,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我們還感受到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民的開拓、探索精神,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為此而感到驕傲。
六、教學結束:
1.完成習字冊上的練習。
2.寫一則200—500字的讀后感,互相交流。 板書 揚帆起航 第一次遠航 友好交流 26 鄭和遠航 (詳寫) 戰勝兇險 其余六次遠航 (略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