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比一比
(2)全班學生獨立擺“同樣多”。
在 (5個)下面擺 ,擺的 要和 同樣多。
擺好后回答: 有幾個?一個 對著一個 ……有沒有多余的。 能說說它們之間的關系嗎?
3.教學“多些、少些”。
(1)圖上有幾只小豬?一共有幾根木頭?
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貼小豬頭圖片,木頭圖片。
(2)一個小豬頭對著一根木頭比,最后有沒有多余的小豬頭?有沒有多余的木頭?誰多誰少?
學生交流后,教師板書:多、少。
教師說明:木頭多、小豬少,我們還可以說木頭比小豬多,小豬比木頭少。
學生模仿說出誰多誰少,誰比誰多,誰比誰少。
(3)圖上還可以比什么?(隨意比較)
4.操作。(“做一做”第2題)
全班同學動手操作,1名同學到投影儀上操作。
(1)第1行擺5個△,在△下面擺○,△要比○多1個。第2行擺幾個○?
(2)第1行擺4朵紅花,擺的黃花比紅花少1朵,第2行擺幾朵黃花?
二、運用新知
教科書練習一第1~4題。
1.第1題:左圖是猴子多,右圖是骨頭多。(避免學生產生思維定勢)
2.第2題:學生觀察,看到公雞和鴨子雖然擺的一樣長,但疏密不同,進而判斷擺的密的鴨子的只數多些,而公雞只數少些。
3.第3題:學生在觀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樣多的基礎上,只需比較兩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4.第4題:此題是在同一排中比較多少,當第5次循環出現珠子時,只出現了一個黃色珠子,所以黃珠子多而紅珠子少。
三、總結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較時,一定要一個對著一個比,就會得到正確的結果。
四、作業本
反思:《比一比》這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會用一一對應的或數數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本節課,我根據剛入學兒童的認知特點,運用學會僧熟悉的乘碰碰車的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供多種形象的事物,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資源。
首先,課的一開始,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采用學生熟悉的教學人物,在引入新課時,用小學生最愛聽故事,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把數學知識貫穿于故事之中,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教學中提出數學問題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共鳴,并使這種共鳴轉化為求知欲,進而把注意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上。
課的主要環節引導學生有組織有目的的操作,嘗試各種比較的擺法,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區感悟“多”“少”“同樣多”。在學生原有“比多少”方法的基礎,通過圖片的幫助和教師的引導,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多少。通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嘗試、討論、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親身經歷、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對于實際的真實感受,真切理解“一一對應”的思想。通過反思,我歸納為以下三點:
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疑”中探索。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如課伊始,將教材中的圖片改成生動的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動畫故事,并提出碰碰車到底夠不夠?正是這樣的疑問,激發了學生的交流與反思,讓孩子們探索出了各種比較物體多少的方法。
2、鼓勵自主探索,讓學生在“做”中“再創造”。
“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化實踐活動,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加深對應地理解。課中讓學生操作常用的“套筆套”、“塞瓶塞”活動,他們有的可以數,有的可以套,也有的用數字表示……多么富有個性化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