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上下、前后的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
第1—2頁內容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或游戲情境中,體驗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順序。
2、培養學生上下、前后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能對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準確的判斷。
4、讓學生了解位置的相對性。
教學重點:正確辨別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順序。
教學難點:對學生上下、前后空間觀念的培養。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游戲。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練習紙、各類學習用品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
1、談話:小朋友喜歡游戲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玩一個“聽口令做動作”的游戲。比一比,誰最機靈,做的動作最準確,我們就評他“小機靈獎”。
2、教師喊口令,學生做動作。
小腳向上跳一跳,
小腳向下蹲一蹲,
小腳向前走一步,
小腳向后退一步。
3、評出“小機靈獎”。提問:我們口令中的上下、前后表示什么?
(以學生喜歡的“聽口令做動作”的游戲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獲取新知
1、(課件)出示例圖:
(1)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些什么?
(2)仔細看圖:你能說說汽車、卡車、輪船分別在什么地方嗎?
(3)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火車在汽車的下面,在輪船的(),卡車在汽車的(),汽車在卡車的(),完成以下空格和問題。
(4)質疑:為什么說火車一會在下面,一會在上面?
小組討論,匯報。
小結:我們要說一個人或物體在上面還是下面就要看它和誰比,和不同的人或物比,它的上下位置也就不同了。也就是說物體的空間位置是相對的,關鍵要看它和誰比。
2、(課件)出示例圖:
(1)星期天,二(1)班的小朋友想去展覽館參觀。你看,他們正排隊上車呢!共有幾個小朋友去?
李林排在誰的前面?王英的后面是誰?
張寧排在李林的哪兒?王英在張寧的哪兒?
從圖書館上車,根據站牌推想小朋友經過幾站路就可以到達展覽館?下一站是什么站?
圖書館后第四站是哪一站?公園的前一站是哪一站?(課件出示)
(2)路過體育館的時候,小狗們正進行著激烈的游泳比賽:(課件)
你們看到了什么?并完成相關問題
如果繼續游泳,它們的前后順序可能有什么變化?
(3)小組討論。
(4)小結:我們要說一個人或物體在前面還是后面要看它在什么時間。時間不同,前后位置也就不同,這是位置在時間上的相對性。
(新知教學圍繞教材的情境圖展開探究,讓學生觀察圖,讓學生了解同一個物體和不同的物體比,就有不同的位置,體會參照物不同,物體的上下位置就發生了變化,初步感知上下、前后的相對性。)
三、實踐運用
1、說一說:課桌的上面有什么?課桌的下面有什么?指名說、同桌互說。
2、擺一擺:把數學書放在語文書的下面,把鉛筆盒放在語文書的上面。
3、找“前后”的活動。
(1)老師請3位小朋友上臺(面朝北)。誰在前面,誰在后面。中間那位同學和誰比在前,和誰比在后.
(2)誰排在最前面?誰排在最后面?(向后轉)
(3)4名學生排成隊,按要求變化方向。你發現了什么?和原來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面朝北時,1號在最前面,3號在最后面;面朝南時,1號在最后面,3號在最前面。)
(4)質疑:為什么1號一會兒在最前面,一會兒在最后面?小組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