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一上《統計》教學實錄、反思及點評
反思以上三個教學片段,從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果來看,似乎“殊途同歸”。但不同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不同的過程體驗,體現了截然不同的教學觀念。片段一雖然也讓學生學會了統計方法,卻都是以教師為中心,而學生在活動經歷中只充當了一個“操作工”的角色。這種學習實質是被動的接受式學習。片段二乍一看似乎融進了新課改理念,轉變了教學方式,但由于教師擺脫不了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不敢放手,既沒有矛盾沖突也沒有問題生成,學生缺乏深刻的探索體驗,這樣學到的知識很牽強,留給學生的記憶也是暫時的,應該屬于一種“捆綁式”教學。而片段三是在教師的組織和引領下,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地探索,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構建新知,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再探究、再發現的過程。這樣的方式才是真正地關注學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材構建的應該是一個開放、探索、生成的課堂教學體系。這一點,在經歷了這次課例研究之后,我的體會愈加深刻。如果我們總是把知識直接呈現給學生,用教師的思維捆綁學生,學生的學習能力非但得不到培養,久而久之還會導致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不斷消失,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無從談起。因此,課堂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為學生的主動構建創設更大的空間,教師的教,不再“僅僅是給學生一份知識的行囊”,而是為學生搭建平臺,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實現自主學習。這才是新課改所期望的新課堂。
五、案例點評
本文是一年級上冊“統計”教學片段與反思。教師對原有設計反復嘗試并改進,在此過程中,不斷反思、升華。
三個教學片段,似乎“殊途同歸”。但不同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不同的過程體驗,體現了截然不同的教學理念。片段一雖然看起來教學過程很順利,但是貼的方法是教師直接告知的,學生并不理解為什么要這樣貼,體會不到統計的必要性。第二個片段,看似教師是在讓學生自主探索貼的方法,事實上,是教師設置了思維的框框,讓學生沿著教師的思路走,學生的思維并沒有被激活。第三個片段設計,教師先讓學生自己呈現貼卡片的幾種方式,貼的亂七八糟,使學生意識到這樣貼看不出來班里大多數同學喜歡吃什么水果,需要修改貼卡片的方式,引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條形統計圖的初步模型,從而引出課題。這樣處理,使學生的思維真正參與到實際教學中,教師適實地加以點撥,幫助學生構建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