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教材小學數學第一冊《輕重》教學設計
師: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給大家提個問題嗎?
生:小熊和小猴誰輕誰重?
師:你想找誰回答?(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問題。自己找生回答)
生:小熊比小猴重。
師:說說你判斷的理由?
生:因為小熊那面低下去了,小猴在上面。
師:說得清楚準確,真不簡單,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小猴和小兔比較誰輕誰重?
師:誰來猜猜,說出理由?
生:小猴比小兔重。理由是,因為小猴那面低下去了,小兔在上面。
師:同學們很會觀察。小猴聽老師總是夸同學們棒,有點不信,他想考考同學們,看看你們是最聰明最仔細的孩子嗎?
生:是
師:你知道小熊、小猴和小兔,誰最重?誰最輕嗎?
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2)出示課本練習題2。
師:小朋友那么聰明,小猴可不服氣,還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戰嗎?
生:敢。
師:小猴可能給同學們提出什么問題,誰來猜猜?
生:他們誰重誰輕?
生: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誰重誰輕?
讓學生提問題,回答問題。
師:小猴看到同學們這么好學,這么聰明,他們虛心向同學們請教這樣一道題:21頁練習第3、4題。
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生:我學會了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
師:你還有哪些收獲,說給大家聽聽?
《輕重》課后評析
天涯石小學 鄭珺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可見,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自由的發展已成為我們現代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劉書嫻的這節課中,教師自始至終以學生體驗貫穿其中,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思維方式的來設計教學,盡力挖掘他們的潛力,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都能有不同的體驗,得到不同的發展。本節課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吸引學生注意力。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開始,教師讓一個學生分別抱兩個重量不等的孩子,以此引出輕、重,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建立起輕重的概念。這樣選取學生熟悉的人作為學習材料,既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和體驗輕與重的不同,又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多樣而有效的實踐活動,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
學生學習興趣被激發之后,教師抓住學生的學習契機,因勢利導安排了“說一說”、“掂一掂”、“稱一稱”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得對輕重的感性體驗,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和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推理能力。
3、教學過程清晰,層次分明,是本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
本節課,教師在新課的教學是以遞進三段式進行的。首先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用“說一說”的形式讓學生充分表達誰比誰輕、誰比誰重,使其建立初步的輕重概念;然后通過學生比較中的一個認知矛盾,即讓學生產生必須得“掂一掂”才能確定的體悟,以此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由于自身的需要引出“掂一掂”這種比較的方式;最后,通過比較大小差不多的蘋果和梨的重量時讓學生感覺到用“掂一掂”的方法仍然不能準確判斷出誰輕誰重時,“稱一稱”的方法應運而生。整個過程自然、真實,完全是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而產生的一個比一個更為準確的比較方式,最后讓學生明確運用比較工具“稱”能最準確地判斷出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