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課 題 二、比一比 (第1課) 教 學 目 的 1、經歷對場景觀察的過程,體會比較長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數學。 2、聯系生活認識長短、高矮含義,了解長短、高矮是比較結果。初步建立比較的意識,學會比較的方法。 重點 了解長短、高矮是比較的結果。 難點 建立比較的意識,學會比較長短、高矮的方法。 教具 投影儀、電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請一個小朋友上臺和老師比身高,學生說一說比的結果。 (說明:高和矮是比較的結果,長和短也是比較的結果。)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到小強家的院子里參觀,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比一比物體的長短和高矮,好嗎?揭題。 二、聯系生活比一比 1.通過觀察、比較,初步感知長短、高矮。 (1)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從左往右或從上往下觀察主題圖,說說院子里有些什么東西。 (2)指導學生用畫○和畫√的方法自己比較兩棵樹、兩條繩子的長短,比較小剛和小強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較的結果,相互說說自己是如何比較的,為全班交流做準備。 (4)交流反饋,說說比較方法,通過學生間匯報交流,體會比較方法,感受長短、高矮都是比較結果。 2、通過找找、比比,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比長短、高矮方法。 3、組織討論,加深學生對長短、高矮是比較結果的認識。 (組織學生討論:這枝鉛筆是長還是短?) 三、綜合運用,發展學生的比較意識 1、想想做做”第1題。 讀題,引導學生運用今天學到的比較方法提出正確意見。 2.想想做做”第2題。 第一幅圖:(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樣高?”你同意嗎? (2)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比較。 (3)適時進行關心和幫助殘疾人的思想教育。 第二幅圖:提問: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學生體會最高、最矮的含義。) 3.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獨立完成,說說自己的想法。進一步體會比較的方法和策略。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提問:今天學習中,你比較了哪些物體,結果怎樣? (2)學生自由交流。 (3)找幾個同學,從高到矮排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