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加減法”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66頁。
教材分析:
這一課時對后面的“湊十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上一課時學生已經掌握了10的組成,因此無需再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等動手操作來完成,教材采取的是讓學生對照點子圖直接利用10的組成進行計算。并且呈現的形式是先讓學生根據算式寫答案逐步過度到讓學生自己根據點子圖去填,最后取消點子圖。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10的加減法” ,這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10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而且學生對此內容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他們擁有的知識是零散的、無序的。因此應該尊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在自主參與、主動探究中引導學生建構知識。幫助他們自主探索出10的加減法的所有算式。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問題,并正確計算10的加減。
2、在交流中探索新知,初步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能力及善于交流學習的能力。
3、在觀察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加強數學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觀察,自主探索10的加減法的所有算式。。
教學難點:理解相應的加減法之間的聯系。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10的組成,引入新課。
1、接力賽(由各小組長負責組織本組同學同時進行10的組成的接力賽,一生出題,另一生答,答完后由答題者出題,下一個同學再接下去。)
[設計意圖: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四人小組接力賽中馬上進入學習狀態,又復習了上節課的內容,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我們已經掌握了10的組成,就可以做什么了?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9以內的加減法,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新的內容:10的加減法 (板書:10的加減法)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小朋友的課間活動可精彩了,這是其中的一角。(課件出示:圖中有10個同學,其中可分為1個男同學和9個女同學;也可分成2個戴帽子,8個不戴帽子;也可分成3個在踢毽子,7個在跳繩;也可分成4個穿校服的和6個沒穿校服的;還可分成5個戴紅領巾的和5個戴綠領巾的)
[設計意圖:興趣是情感的體現,是促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軌道上來,為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2、看圖、說圖意、寫算式。
(1)仔細觀察這些小朋友可以分成哪兩部分?(學生可能會答:其中可分為1個男同學和9個女同學;也可分成3個在踢毽子,7個在跳繩;……)
(2)看圖你想知道些什么?(自由發言)
(3)師:我們可以根據活動內容的不同分為踢毽子的和跳繩的。你能算出這兩種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嗎?(學生列出兩個算式)
板書:7+3=
3+7=
(4)我們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操場上有10個小朋友,其中有3個在踢毽子,跳繩的有幾個?
操場上有10個小朋友,其中有7個在跳繩,踢毽子的有幾個?
板書:10-4=
10-6=
(5)你能算出每一題的得數嗎?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出結果。(學生獨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