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加減法》教學設計(通用8篇)
《小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1
[教材簡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學過萬以內數的加、減法和初步認識一位小數含義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創設了學生十分熟悉的購物情境,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學生運用口算方法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運用豎式進行計算,并結合口算方法和過去學過的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幫助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豎式計算算理。“試一試” 和“想想做做”主要鞏固一位小數的加、減法,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讓學生學會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體會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 通過解決有關小數的實際問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基本方法,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你知道今天我們學習什么嗎?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小數呢?
2、能將這些物品的價格用小數表示嗎?(例題中食品的價格先用元角的形式寫出來)
3、一位同學用他的數學日記向我們講述了他一天中遇到的小數問題,讓我們跟隨他一起開始今天地學習好嗎?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法、減法
1、日記:5月21日,晴。昨天數學課學習了小數,老師讓我們到生活中去尋找小數。今天一大早我就在家門口的早點店看到了它們,正好還沒吃早飯呢,我想買一個饅頭和一碗豆漿吧,要用( )元呢?我還想給媽媽買碗面條,一碗面條比一碗餛飩貴( )元呢?
2、日記中提出了幾個問題?哪兩個問題?怎么解決呢?(老師板書算式)請你和同桌商量一下,說說你是怎么算的?(匯報兩題的思考過程)
3、這兩道題能用豎式來計算嗎?在草稿紙上試一試。(指名板書)
4、(先問加法是怎么算的,介紹完后再問)為什么這樣對齊呢?為什么5和7相加?為什么得數中要有小數點?它應該寫在哪呢?看著自己的豎式互相再說一遍計算過程。
5、(請同學介紹減法的計算方法)豎式中時怎樣對齊的?4不夠減8怎么辦?得數中為什么要寫0和小數點呢?0有什么作用?看著自己的豎式再說說計算過程?
6、在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注意些什么?
(二)試一試
1、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你都會了嗎?完成幾道試一試。(第一題)一邊做一邊想小數的加、減法與整數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嗎?
2、小結:列豎式小數加、減法時,要將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數位對齊。先計算小數部分,再計算整數部分。哪一位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一,哪一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借一。
3、你能任選出兩種食品,先求出他們價格的和,再求出他們價格的差嗎?(寫在書上)
4、匯報結果。怎樣才能沒有遺漏的將每種組合都寫出來呢?
三、鞏固應用,深化拓展
(一)習題三
1、日記:盼了一天終于盼來了下午的科學課,課上老師讓我們測量池塘的水深,這里居然也有小數的問題呢?通過測量和計算我們知道了水深( )米。
2、他們是怎么測量的,你看懂了嗎?(請一位同學演示一下)要求水深多少米,怎樣解決呢?
(二)習題四
1、日記:放學回家的路上,我路過一家花店,突然想起明天是媽媽的生日,我想買一支玫瑰花和一支康乃馨送給媽媽,給她一個驚喜。可我只帶了3元錢,夠買嗎?
2、怎么才能知道3元夠不夠呢?(學生計算)
3、根據圖中的條件你能提出什么加法或者減法問題嗎?請你先在心里提出一個問題,自己解答在本子上,解答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讓同桌幫你檢查。
4、根據他的算式你能猜出他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嗎?
四、總結回顧
1、日記:原來生活中用到小數的地方還真不少,我想只要我注意觀察一定還會發現許多與小數有關的問題。同學們,你們今天又學了哪些與小數有關的知識呢?今天回去你也可以試著寫寫數學日記,找找生活中的小數,和他比比誰寫得好。
2、最后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如果算式的得數大于1,就請男生起來,如果小于一就請女生起來,如果等于1就都起來。
教學反思:
最初自己的設計為了體現簡單的內容要上出內涵來,在練習中設計了很多高難度習題,結果第一次試上就發現,完全是我一廂情愿。同時因為將大量的時間花在了練習上,而顯得主次不明。第二次修改后試上,張書蕾老師讓我自己談談教學感受,其實我知道學生學的很輕松,主要是內容簡單學生又有相當充分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因此回答時自信滿滿。張老師卻問我說,既然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為什么不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而從頭至尾都牽者孩子走呢?我當時就被問住了。為什么備課時沒有這樣想法呢?最初是因為自己沒有教學過三年級的內容,對于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沒有把握。總擔心他們會遇到困難,場面無法控制。因此加法、減法分開一步一步教學,加法先讓學生自己計算,然后嘗試筆算,學生介紹算法,接著練習幾道題,減法直接進入筆算,請學生介紹算法,練習。如此這般以后,學生都能“較出色”的完成練習。但即使在我試上過兩次后,在張老師提出之前,也從未想過將加、減法同時放給學生,給予他們充分的思考和展示自己的空間。可能心理還是偏向于“教”,而忽視了自主的“學”。接受了張老師的指導意見后,重新思考例題的處理方式,其實當時心中依然沒底,開放式的教學對老師的提問設計和現場問題的處理要求更高。但試上過后發現,對于加、減法的同時計算嘗試,學生并沒有任何的困難,相反還自己開始利用加減法之間的內在聯系,為自己的計算尋找根據。我的擔心是多余的。
在試上中我也遇到了其他的問題。初次教學時,我想請同學在介紹計算加法的時候能說明算理。因此我采用了打斷匯報同學的方法,來幫助大家理解算理。比如當同學介紹他是先寫0.5再寫0.7時,我馬上就問你是怎么對齊的,為什么這樣對齊。當他介紹先算5+7等于12時,我又問為什么先算5+7。而到第二次教學時,我做了這樣的思考。如果我在一位同學匯報算法的過程中提問他,雖然感覺追問的很及時。但那樣不但打斷的他的思路,使他的思維過程顯現斷裂而不連續,同時這樣的追問也只有他一個人在思考。不如先讓他全部說完,再將問題拋給全班同學,將所有同學都拉進思維的旋渦。這樣是不是更好呢?第二次試上時,我就實踐了自己的想法,但效果卻并不如第一中方式好,顯得老師的問題多而瑣碎。要不要改回到以前的方式呢?就在我很困惑的時候,張老師肯定了我的想法,贊成我之前的思考價值。老師的肯定給了我極大的鼓舞,我覺得自己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和奮斗,都得到了別人的幫助的認可。我是幸運的。因此在最后的教學時我仍然采用了,先請一個同學完整的介紹自己的計算方法,再引導全班探究算理的方式處理了例題。
課后我又在思考,既然學習了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又與整數計算方法進行了比較,如果讓學生嘗試驗算,自我進行驗算方法的從整數到小數的遷移,可能會使得教學內容更加完整。
《小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2
第一、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有助于計算教學。李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學生學習的起點,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教學目標。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是計算題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計算題的普遍特征,學生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講、練,學生的興致會提不起來,學習就顯得很被動。而王老師的情景創設比較成功。課一開始,就將學生的學習欲望激了起來。讓學生在主動中探索,在快樂中求知。超市購物活動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要求。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親近數學。而且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真諦。然后運用學生最喜愛的闖關題和抽卡比大小游戲,不斷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成為本課的特點。
第二、從知識與技能方面來看,李老師創設了現實超市購物情景,讓學生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通過有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正確進行計算,并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而這樣的教學是建立在舊知遷移的基礎上的。而這種情境的創設,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生活中的數學”引入到“教材中的數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真正能為探究新知識服務。另外,教學完小數加減法后,老師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面對“列豎式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數位對齊就是小數點對齊,讓學生在做中,說中發現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學生在愉悅中學數學、用數學,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情感態度上來看,李老師開展了一連串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讓學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礎上進行闖關游戲。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計算方法,總結收獲,鞏固新知。
《小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3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學生去“解讀”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還原教材的本來面目,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下面結合《小數加 減法》的教學案例中的兩個片斷來談一談。
片斷一:
老師課前安排學生到附近的超市購物,并把購物清單帶進課堂。
師:你購買了哪些物品?從購物單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繼而,教師展示學生1的購物清單。
飛龍超市購物清單
商品名稱 數量 單價 小計
青蛙525牙刷(套) 1 3.36 3.36
高露潔三重功效牙膏 (盒) 1 11.90 11.90
總數量:2 應收:15.26
客付額:50 找零:34.74
師:從這張購物單上,你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買一套牙刷和一盒牙膏共要多少錢?
生2:一盒高露潔牙膏比一套青蛙牙刷貴多少錢?
生3:我想給阿姨驗算一下,看錢是否找對?
隨著學生的提問、回答,板書算式:
3.3.+11.90
11.90—3.36
50—15.26
片斷二:
師:以上這些算式該怎樣計算?請自己選一道試試。
師:請把你的計算方法介紹給大家好嗎?
生:我選第一道算式,先把3.36元和11.90元改寫成用分作單位,然后進行整數加法運算,結果是1526分,也就是15.26元。
師板書:3.36元=336分 11.90元=1190分
3 3 6
+ 1 1 9 0
1 5 2 6
師:太好了,你能聯系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有數學頭腦!
生:我也選第一道算式,做法是11.90就是11元9角,3.36元就是3元3角6分,把相同單位對齊相加,結果是15元2角6分,即15.26元。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3元 3角 6分
+ 11元 9角
15元 2角 6分
生:我選擇第2道算式。列豎式計算時,先把小數點對齊,然后按整數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最后對著上面的小數點在差里點上小數點。
1 1. 9 0
— 3. 3 6
8. 5 4
師:為什么要在被減數的末尾添上“0”?
生:根據小數的性質,在小數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數的性質不變。減數的小數部分比被減數的小數部分數位多時,不方便減,就要在被減數的末尾添上0。
師:你真聰明!列豎式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呢?
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學生匯報。
生1: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把小數點對齊,就是把相同單位對齊,即分別把元、角、分對齊。
生2:因為計算整數加減法時,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小數包括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小數點對齊了,也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這樣就可以進行計算了。
生3: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根據小數數位順序表,把小數點對齊,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
……
師:同學們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真了不起。請同學們總結一下,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哪些問題?
反思:
1、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并有效的在教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梁。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不僅完成了對新課內容的建構,而且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真諦。
2、選取現實素材,激發學習興趣是本課的最大特點。課前的購物活動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教材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要求。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親近數學。
為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數學、用數學,教師充分挖掘“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眾多的生活實例中選取“購物”這一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通過創造性的勞動恰到好處地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糅合在一起。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購物清單,提出數學問題。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發問題,學生的探索必然是積極主動的,發揮學生購物付款的經驗,對小數加減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對“列豎式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些在傳統的教學需要教師總結、歸納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
上面的教學實例啟示我們:創設情境,讓數學充滿生活氣息是當今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是落實新課標的有力體現,它有利于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學生在愉悅中學數學、用數學。
《小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4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我們的數學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學生去“解讀”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還原教材的本來面目,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
下面是《小數加 減法》的教學案例中的兩個片斷。
片斷一:
老師課前安排學生到附近的超市購物,并把購物清單帶進課堂。
師:你購買了哪些物品?從購物單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繼而,教師展示學生1的購物清單。
飛龍超市購物清單
2004.09.15 15:41
商品名稱 數量 單價 小計
青蛙525牙刷(套) 1 3.36 3.36
高露潔三重功效牙膏 (盒) 1 11.90 11.90
總數量:2 應收:15.26
客付額:50 找零:34.74
師:從這張購物單上,你們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買一套牙刷和一盒牙膏共要多少錢?
生2:一盒高露潔牙膏比一套青蛙牙刷貴多少錢?
生3:我想給阿姨驗算一下,看錢是否找對?
隨著學生的提問、回答,板書算式:
3.3.+11.90
11.90—3.36
50—15.26
片斷二:
師:以上這些算式該怎樣計算?請自己選一道試試。
語音剛落,學生興趣盎然,立刻行動起來。
師:請把你的計算方法介紹給大家好嗎?
生4:我選第一道算式,先把3.36元和11.90元改寫成用分作單位,然后進行整數加法運算,結果是1526分,也就是15.26元。
師板書:3.36元=336分 11.90元=1190分
3 3 6
+ 1 1 9 0
1 5 2 6
師:太好了,你能聯系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有數學頭腦!
生5:我也選第一道算式,做法是11.90就是11元9角,3.36元就是3元3角6分,把相同單位對齊相加,結果是15元2角6分,即15.26元。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3元 3角 6分
+ 11元 9角
15元 2角 6分
生6:我選擇第2道算式。列豎式計算時,先把小數點對齊,然后按整數減法的方法進行計算,最后對著上面的小數點在差里點上小數點。
1 1. 9 0
— 3. 3 6
8. 5 4
師:為什么要在被減數的末尾添上“0”?
生6:根據小數的性質,在小數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數的性質不變。減數的小數部分比被減數的小數部分數位多時,不方便減,就要在被減數的末尾添上0。
師:你真聰明!列豎式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呢?
小組討論后全班交流。
學生匯報。
生1: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把小數點對齊,就是把相同單位對齊,即分別把元、角、分對齊。
生2:因為計算整數加減法時,要把相同數位對齊。小數包括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小數點對齊了,也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這樣就可以進行計算了。
生3: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根據小數數位順序表,把小數點對齊,就是把相同數位對齊。
……
師:同學們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真了不起。請同學們總結一下,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哪些問題?
反思:
1、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并有效的在教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梁。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不僅完成了對新課內容的建構,而且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真諦。
2、選取現實素材,激發學習興趣是本課的最大特點。課前的購物活動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教材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由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要求。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從而更加親近數學。
為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數學、用數學,教師充分挖掘“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眾多的生活實例中選取“購物”這一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通過創造性的勞動恰到好處地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糅合在一起。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購物清單,提出數學問題。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發問題,學生的探索必然是積極主動的,發揮學生購物付款的經驗,對小數加減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3、面對“列豎式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這些在傳統的教學需要教師總結、歸納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
上面的教學實例啟示我們:創設情境,讓數學充滿生活氣息是當今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是落實新課標的有力體現,它有利于還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利于學生在愉悅中學數學、用數學。
《小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5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了整數加減法,在用豎式計算時我們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數位對齊。
師板書:相同數位對齊
師:比如3 6
+ 1 2
4 8
相同數位對齊了,也就是什么相同了?
生:計數單位相同了
師:請同學說一說這是由幾個幾加起來的?
生:有8個一加兩個一,得十個一,向十位進一。3個十加4個十再加一個十是8個十。
師:那也就是說計數單位對齊了也就是計數單位相同了。相同的計數單位才能直接相加減。
師:在生活中會遇到整數加減法外,還經常遇到小數加減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法是怎么計算的。看看它和整數加減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板書課題。
師:讓我們先來看信息。同學們,六一節快到了,甜甜食品店為同學們準備了優惠活動,所有食品以優惠價賣出: 一包泡泡糖:3.4元 一根棒棒糖:0.28元,一個雪糕1.8元,
從這些信息里,你能提出什么加減法的數學問題?
師:請同學讀一讀哪些商品是有優惠價的。
生:一包泡泡糖:3.4元 一根棒棒糖:0.28元,一個雪糕1.8元
師:看到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加減法問題?
生:一包泡泡糖和一個雪糕多少元?
生:一包泡泡糖比一個雪糕貴多少元?
師:要解決這些問題看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
生:概念圖
師:概念圖有個位、十分位、百分位,等會你們就借助這個概念圖來解決這兩個問題。
師:開始前我們先明確小作學習的任務:1、四人小組商量,共提出兩道加法和兩道減法的問題,問題不重復。然后分工給兩對同桌,每對同桌解決一道加法和一道減法問題。(先是一人操作概念圖,另一人在堂練本上寫上記錄他的問題,列出橫式,再根據同桌的操作過程,用豎式記錄計算過程。然后兩人輪換扮演操作員和記錄員的角色)。
2、兩人完成以后,就可以到四人小組中匯報你們計算過程,檢查是否正確。有意見的,可借助概念圖來分析。
(學生活動)
師:先聽第一個小組的匯報。
生:3.4
+1.8
4個十分之一加8個十分之一等于12個十分之一,十分位滿十向個位進一,個位3個一加1個一再加進上來的1個一等于5。,所以3.4+1.8=5.2
生: 我的問題是一包泡泡糖比一根棒棒糖貴多少元?
3.4
-0.28
因為0.28有百分位,3.4沒有百分位,我先在3.4的后面加0,因為我們學過在小數的末尾加上0都是不改變小數的大小的。百分位上的0減去百分位上的8,不夠減,于是我從十分位借一,百分位十減8等于2,十分位剩3減2等于1,個位3減0等于三。所以3.4-0.28=3.12生:我的問題一包泡泡糖和一根棒棒糖多少元?
3.4
+0.28
于是我和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因為0.28有百分位,3.4沒有百分位,我也在3.4的后面加0。百分位上的0加百分位上的8,得8,十分位上的4加2等于6,個位3加0等于三。所以3.4+0.28=3.68
生:我的問題是:一支雪糕比一根棒棒糖貴多少元?
1.8
+0.28
我先在1.8的后面加0,百分位上的0減去百分位上的8,不夠減,于是我從十分位借一,百分位十減8等于2,十分位剩7減2等于5,個位1減0等于1。所以1.8-0.28=1.52
師:對于這四個算式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的?
師:你們沒問題,孫老師有個問題:3.4-0.28,我們以前算整數加減的時候吧右邊對齊就行了,你們為什么不把4對著8,反而要在8上補個0呢?
生:這是因為這個8是百分位上的,而4是十分位上的,計數單位不相同,所以不能相減。
師:不同數位不能相加減。
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對比一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相同的地方是相同的數位是要對齊的
師:還有嗎?
生:也是從右邊開始算的。
師:不同呢?
生:有空位時要補0
師:剛才通過同學們自己的研究,通過概念圖找到了小數加減法的方法:最關鍵的也是相同數位對齊,就是計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
師:下面我們做練習,有沒有信心?
生:有。
(練習略)
師:誰能總結一下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生:相同數位對齊,從右邊算起,小數末尾沒有數可以補0。
師:下課。
《小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6
1、講清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如講解例題:53.40 - 49.80學生不大容易講出算理,但通過小組合作,全班討論的方式,針對錯例,有學生說出了錯的理由,學生比較自然的說出相同數位沒對齊或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相加減等。
2、關注學生學習,強化學生自主學習,促進三維目標的落實。整節課著重關注的學習過程,注重挖掘利用學生練習中生成的錯誤,注意面向全體,傾心聆聽學生的發言,給他們改正錯誤,成功展示自己的機會,通過剖析錯誤,從而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讓所有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3、注重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責任感,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使學生在本節課中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和數學感悟。
4、石老師的課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學生的探究空間。
石老師的課讓人看到了課中的挖掘思維含量,拓展延伸學生的思維空間。她的課就在于不只讓學生知其然,更讓學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導學生探究出法則背后的知識。學生的思維總是在老師的設疑中步步深入,學生經歷了刨根問底、追本溯源的思考過程,這就是科學的探究過程,就是在研究科學、自主建構知識。李老師的課挖的透,還在于問題設計得好,問題設計的有空間,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所以,這樣的問題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開發和鍛煉。
5、和諧的師生的關系。
課堂是學生的,就要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去研究、思考、發現。數學不在于學到多少知識,而在于真正使學生思維受到鍛煉和啟發。本節課,李老師幾乎沒有講,她所做的只是在關鍵處設疑和恰當的總結,引著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學生始終處在探究的主體地位,所以,學生真正得到了鍛煉。老師講得少。
《小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7
年 級 五年級上冊 班級人數 一班:42人 二班:46人 任教老師 賀夢縈 教學準備 課件、口算卡、課前查資料。 內容分析 1.教材特點: (1)聯系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2)適當指導學生計算被減數小數部分的位數少于減數的題目。 (3)要恰當把握計算的難度要求。 (4)讓學生在計算和比較中體會加法運算律對小數加法同樣適用。 2.知識結構:“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主要引導學生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把加法運算律從整數范圍推廣到小數,學習用計算器計算稍復雜的小數加、減法。這部分內容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內容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教材第47~51頁的例1、例2和練習八,主要教學小數加、減法的基本計算方法。 第二段,教材第52~56頁的例3、例4和練習九,教學把整數加法的運算律推廣到小數,以及用計算器計算稍復雜的小數加、減法。 第三段,本單元的“整理與練習”。 3.知識內在聯系:小數加法和減法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很多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小數加、減法。它是數的運算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是形成良好的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知識在今后的生活及進一步學習中都廣泛的應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為學生以后學習及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生分析 (根據學情 分析學生) 1.學生知識能力基礎:由于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學生對小數并不陌生,有較豐富的生活經驗。此外,學生已掌握了整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由于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對于小數加減法,學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此可以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活動,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掌握的舊知識,嘗試解決小數加減這一新知。而且,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還學習了小數的意義和小數的基本性質,這些都為學習小數加減法奠定了基礎。 2.個別差異:一小部分學生對小數的意義理解不透徹,該化簡的小數不化簡,整數加減法的簡便運算不過關,在計數器上按小數時,容易漏掉小數點。 3.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和容易出現的錯誤:對于“小數部分位數不同的小數加減法該如何列豎式計算”、“計算結果末尾有0該怎樣處理”等問題,學生存在一定的困惑。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探索并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小數加、減法的筆算和簡單口算。 2、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數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探索并掌握小數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3、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小數加法同樣適用,并會運用這些運算定律進行一些小數的簡便運算。 教 學 策 略 小數加減法 創設具體情境,質疑引導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獨立思考與小組交流相結合正確計算小數加減法,學會應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小數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運算 教師引導、點撥,使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對于小數加法同樣適用,學生討論、交流、能正確運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一些小數加法的簡便運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增強優化意識。 用計算器計算 教師借助課件演示、講解認識計算器面板上的按鍵名稱和功能,學生動手操作,小組交流學會用計算器進行整數、小數的四則運算,探索簡單的規律,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 整理復習 教師質疑、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溝通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與整數加減法的聯系,學生小組合作,調查、統計、分析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 單元檢測 教師設計試卷,測查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師生互動評析中查漏補缺、提升能力。 教學重點 正確計算小數加、減法的筆算和簡便運算。 教學難點 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數位對齊的道理。 第四單元:《小數加法和減法》 日期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執行情況 備注 10月13——15日 小數加減法 3課時 已完成 10月18日 小數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運算 1課時 已完成 10月19日 用計算器計算 1課時 已完成 10月20——21日 整理復習 2課時 已完成 10月22日 單元檢測 2課時 已完成
課題
小數加、減法 主備教師 賀夢縈 年級 五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數學第9冊第47頁例1,練習八的1—3題。 教學目標 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正確計算小數加減法,學會應用小數加減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小數點要對齊的算理 教法 創設情境,質疑引導 學法 交流、探究 教具準備 小題板 課程資源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 學 過 程 一、導入。
1、創設情境:超市購物 出示幾件物品的標價:鋼筆、筆記本、講義夾、記號筆、書包、鉛筆盒、美工刀、………; 2、根據自己的需要挑其中兩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先列出算式 二、探究新知
1、你會用豎式計算嗎?先把豎式寫下來,列舉部分同學的豎式。讓學生試著計算一下,上去板演。 逐個點評,糾正計算中的一些問題。 2、小結加法的計算法則。 3、同桌的兩人比較一下,誰用的錢多些?多多少?先列式并列出豎式。試著計算,逐個點評。 4、小結減法的計算法則。 5、歸納小結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三、鞏固應用: 1、完成”練一練”的第1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練一練”的第2題 先找出錯在哪里,把錯誤的地方改正,集體訂正。 3、做49頁試一試題目 觀察與例2相似的地方。啟發學生利用例2的計算經驗先獨立完成這里的計算,再學習小組內交流。 4、完成49頁”練一練”的第1題(課堂達標測試) 四、拓展練習:教師指導分析解決。 小馬虎在計算2.35加一位數時,由于錯誤地把數的末尾對齊,結果得到4.87,正確的得數應該是多少? 五、課堂總結:把你本節課的收獲和大家分享一下。 進入學習情景,積極提出問題。 根據自己的喜好列出算式,并嘗試用豎式計算。 根據同桌實際情況列出算式,并嘗試計算 講解、并討論豎式計算的過程,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歸納小數加減法的算理。閱讀算理。 試一試題目學生觀察與例2中的計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按照要求完成練習。 交流分享收獲。 板書設計 小數加法和減法 例1:減法算式 減法算式 豎式 豎式 小結加法的 小結減法的 歸納小數加減法的法則 計算法則 計算法則
《小數加減法》教學設計 篇8
本節課的重點是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難點是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曹老師通過讓學生合學(共同探討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展學(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來說共同探討出來的結果即計算過程 。
如:百分位滿十怎么辦?十分位不夠減怎么處理?小數位數不同,計算時怎么辦?得數末尾的零可以去掉嗎?這些問題他們都能解決。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這樣讓學生親身體驗,既讓他們掌握了知識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又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為后面的練習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因此,我認為曹老師的這一節課,目標達成較好。重點突出,難點得以突破。是一節值得我們學習的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