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教學實錄與評析
【導讀】1、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通過學生的觀察、認讀,說話等形式,掌握十四個字及組成的詞語,認識相關的偏旁和筆畫,結合課文提供的畫面內容,對學生進行尊敬父母的教育。
教材由有一幅圖,一組詞和一篇短文。詞語是圖中事物的名稱,多為家庭陳設和用品。圖畫內容是一個三口之家的夜晚,家庭氣氛溫馨、和睦,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2、設計思路: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把重點放在識字和朗讀上。識字目標明確,方法多樣,朗讀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并把學習語文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讓學生主動探究地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增強合作意識。
3、課前準備:
掛圖、帶有拼音的可折疊的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十四個字,會寫四個字。認識筆畫“、”和偏旁“氵、扌、火、日”。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做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指導學生進行說話,讓口語交際訓練融于每節語文課之中。新課伊始,創設情境:“每天晚上,你們家人都做什么?”訓練學生用“誰干什么?”說話,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由認識生活入手學習語文,以此為切入點,讓生活走進語文學習,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欲望,使他們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新課的學習。
2、借助圖畫把語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本課中的詞語有“沙發、茶幾、電話”等8個,表示家具、家電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在教學中,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家里有什么,學生回答,教師在圖旁貼出相應的詞語卡片,這樣讓學生感覺到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3、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欲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當小老師,以變換角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體驗到一種成就感,培植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從而讓語文教學成為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
4、對于初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培養他們喜歡閱讀,敢于閱讀,樂于閱讀的愿望,讀通課文。另外,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指派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從一開始就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并逐步培養起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如在“再讀課文,感知內容”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選擇你喜歡的句子讀一讀,并說一說你的感受;把短文讀給小朋友們聽聽,互相評評等,盡管一年級孩子的表達很膚淺,很籠統,但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去培養。
5、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不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同時也是評價活動的主體。教學中,把評價活動貫穿于識字與朗讀教學的過程之中,初步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6、為了讓學生喜歡識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針對識字教學的要求,教學中不斷變換形式,采取活潑有趣的形成反復再現生字,如“借助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在詞語中讀、讀單個生字”等,引導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中學習生字,使識字得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