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說、能說、會說──《口語交際·這樣做不好》教學案例及反思
“激發學生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師與學生情感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長期以來,語文課堂只是教師的“講壇”,學生習慣了做忠實聽眾。在聽講和繁瑣的一問一答中,學生慢慢地丟失了說的欲望,說的能力、口語交際的能力可想而知了。要真正解放學生的嘴巴,就要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現欲。一般來說口語交際訓練內容是很有吸引力的。像這一節課中,學生主動提出“老師讓我們四人小組表演,好嗎?”這就是我們新課程所追求的,不是嗎?
保護學生口語交際的自尊心、自信心至關重要。一要在課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認識并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權利、尊嚴、個性特長、思維與說話方式,要給學生一種感覺:口語交際課是我們自己的,是輕松的、自主的、愉悅的。同時,教師還要認識到:學生是處于發展中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過程,因而每個學生都是等待開墾的金礦,有著發展的可能和潛力。但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課堂教學中要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表揚,把相信人人能成功進行口語交際的期望傳達給每個學生。教師還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可以作為一個聽眾、朋友而不是一個威嚴的法官,與學生一起聊天、討論,進行沒有心靈距離的開放式的交流。二是要處理好學生之間的關系,營造一個輕松的、積極的班級口語交際環境。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顯然是不可忽視的教育因素。如果一個學生在說話時,其它學生冷眼旁觀、竊竊私語甚至在做小動作,那么有幾個學生能順利、輕松地完成口語交際,可能連最后的一絲勇氣都會消失。所以要鼓勵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合作。既要學會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要學會傾聽、補充和幫助,讓融洽與合作的陽光普照每個學生的心靈。
二、訓練“能說”的能力
1、豐富內容,說得實。首先,要挖掘教材,貫穿交際內容。新大綱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因此,我們要把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貫穿于語文教學的每個環節之中。教師在教學中,要處處留意,挖掘教材的語言要點,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在教學中當學生提出:老師讓我們四人小組表演,好嗎?我馬上答應說:“好呀,那你們說該怎樣演呢?”“老師,讓我們四人小組討論一下。”他們就自發的討論起來了。不一會兒,他們就舉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想告訴大家。于是我就引導學生如何演好。然后再請四人小組自己選擇一幅圖進行表演。
2、形式多樣,說得活。
⑴ 語言調動。教師用富有感染性的語言為學生創設情感畫面,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融入角色,并在交流過程中用自己的語言幫助學生找到情感共鳴點,使他們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礎上做到言之有情。
⑵ 角色表演。在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童話、寓言、故事都是有人物或擬人化的角色活動,都有對話。從具體的對話語言中,學生可以領悟到對話的應答性,體驗到人物對話由于情境、身份、說話內容的不同,而變換語氣、語調。在訓練初期,主要是模仿、體驗,以后再逐步讓學生通過想象,向創造性對話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