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二·比一比》第二課時教學設計2
⑷ 集體展示評議。(打節奏說)
四、總結延伸
課后回家把在路上、家里看到的物品用上數量詞說一說,也來比一比、編一編歌謠,說給爸爸媽媽聽、說給老師聽,展示今天學到的本領,行嗎?
【說課材料】
《比一比》這篇課文展示了美麗的農家小院,溫馨的生活場景。其間有勤快的黃牛、悠閑的花貓,有嬉鬧的鴨子、快樂的小鳥,還有酸酸甜甜的杏子、桃子、蘋果和紅棗。這篇課文是瑯瑯上口的兒歌,誦讀間會傳出一種暖暖的情意。一個大,一個小,一邊多,一邊少,這是一種簡單的比較,又一種充滿童趣的比較,在字里行間,我們可以依稀看到一個孩子在院子里跳躍、玩耍的身影,聽到孩子清脆的童音。下面簡單談一談我這堂課的設計思路及反思。
一、重學習情趣體驗
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是我們低年級語文課的方向。在教學中,重情趣不是外在的、表面的,而是要實實在在的重視學生體驗。為了力求改變識字課的枯燥乏味,我就從興趣入手,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小朋友最喜歡玩,最喜歡小動物。因此,我在這第二課時各個環節的設計時都從他們的認知情感出發,通過游戲來鞏固字詞,出示小動物的圖片,從圖片帶出詞語,將詞語置于畫面中,圖文結合,直觀形象,有梯度形象巧妙地復習字詞。讓學生猜一猜、認一認、打聲招呼、說句心里話, 力求教者有意、學者無心,充分激發孩子們復習生字詞的情趣。讓學生在游戲中練說話,在復習字詞的同時,訓練了思維,又豐富、發展了語言。在兒歌教學這一環節中,從“正確地讀”到“快樂地讀、編兒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在一個童話般的情境中,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始終處在“我想讀”“我要讀”的狀態,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讓學生在有滋有味的讀中有所體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與創新,從中也感受到讀的樂趣。在他們熟讀兒歌后,問:讀著讀著,你們有什么發現?學生對于這個問題,很有看法,有了了不起的“偉大發現”!有的說:“我讀懂了黃牛比貓大。”有的說:“我發現,每一句話的第一個字都是‘一’”。有的說:“我發現,上面兩句都是寫動物,下面兩句都是說水果。”有的說:“第一、三句,都是比大小的。第二、四句比的是多少”。 引導學生自己尋找規律,把發現留給了學生,使知和情結合在一起,快樂的感知了課文內容,同時渲染了課堂氣氛。無論是學習的熱情、朗讀水平,還是正確運用數量詞及想象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希望有質的升華,充分喚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努力讓課堂活起來,美起來。第斯多惠說得好:“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 課堂應該屬于孩子們自己的。在這一片斷中,我盡量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朗讀,表達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留給了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積極、愉快地參與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真正做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