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爺爺植樹》課堂教學實錄
《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的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體會到熱愛祖國,綠化祖國的情感,并能將這種意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
在課文開始,我先復習了昨日所學的生字詞(黑板上書寫一個,學生跟讀一個),再書寫詞語“鄧小平”,當學生一起喊出這個名詞,我便乘勢問:有誰知道鄧小平爺爺?你知道他的哪些事?這個時候很多平時愛看課外書的學生就顯得相當激動,他們眾說紛紜,課堂的氣氛一下子就被帶動起來。之后我作了一番總結,并引出要學的課文《鄧小平爺爺植樹》,并從課文的題目引出課文的內容,讓學生通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并劃出課后的生字新詞,在教生字時我采用開火車、小組比賽等形式讓學生在課文中鞏固生字詞語。
之后是講解課文階段,我先讓學生帶著問題(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朗讀第一自然段,再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并思考問題:這顆柏樹為什么叫做“小平樹”?“親手”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親手”造一個句子?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可讓學生有目的性地在大段大段的文章中去選擇有意義的語句,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另外我還安排了一個擬人化的環節:看著這棵柏樹,你想對它說些什么?學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使已過了一半的課時忽然變得輕松和活躍起來,可惜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由于引導失誤等原因,以致于學生所提的問題并沒有達到我預期的要求,最后我改變了方式,說我也向小樹提了幾個問題,出示問題題板,讓學生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再根據他們的回答畫出示意圖講解,讓學生根據示意圖說一說,并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鄧小平爺爺植樹》教學反思3
在教學偉人故事《鄧小平爺爺植樹》這一課時,我覺得課文記敘的年代較早,學生對人物也陌生。由于場地、安全等問題,連植樹活動也離學生越來越遠了。真擔心他們會學得沒有激情,自己教得也疲勞。
果然不出所料。那天是在下午,上課不到二十分鐘,同學們的精神就顯得萎靡不振,有的挖起了指甲,有的拿出了水彩筆,還有的昏昏欲睡。看得我心頭一陣壓抑,看樣子得來點“空氣清新劑”刺激一下了。于是我干脆停下講課,對學生拍了拍手,說:“下面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想聽嗎?”腰板一下直起了許多。
我一邊觀察著學生的反應,一邊在腦子里快速地搜索,講什么呢?《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他們都在課外看著呢,不能讓他們產生“我早知道了”的念頭。對,講個新鮮有趣點的動腦筋故事。前兩天剛在《幽默與笑話》中看到一則有關保護森林的漫畫故事,與課文的主題——綠化環境還有異曲同工之妙呢。于是我添油加醋地講了:
“有一位畫家拿著畫夾來到野外寫生,他的前面是一大片樹木被砍倒后留下的樹樁。畫家畫啊畫,一只鳥兒看見了,飛過來落在他肩上,久久凝視著畫面;一只小松鼠跳過來,也停下不走了……越來越多的動物圍在畫家身邊,看著那幅畫,一動不動。”我停了停。
教室里越來越安靜,所有的目光都像聚光燈一樣投向我,連最頑皮的學生也停下手中的水彩筆看著我,一臉的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