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教學談
作者是在鄉村居住,那他會寫鄉村中的哪些景?哪些人?哪些事呢?“草長鶯飛二月天”,“草”學生可以組成詞“青草、小草、草地、草原”,但“草”是 “長”的,那么正確的理解應該為“青草、小草”了,這樣是不是精確了呢?聯系“二月天”來想,這是早春啊,早春二月的草是什么樣的呢?自然是“悄悄地生長著的小草”、“偷偷地鉆出地面的小草”,“吮吸著春雨,呼吸著春的氣息的一個勁兒向上長著的小草了”,是“嫩生生的小草”,是“黃綠綠的小草”是“快快樂樂生長著的小草”,是“陶醉于春的勃勃生機的小草”……“鶯”擴成的詞可是“黃鶯、鶯歌燕舞”等,黃鶯是誰?是鳥中的歌唱家,有一副清脆的歌嚨,唱起的歌兒婉轉悠揚,鶯在空中翻飛,快樂地飛,自由自在地飛,它是在空中舞蹈,劃出美麗的弧線……“拂堤楊柳醉春煙”,楊柳,什么樣的楊柳,垂下萬條綠絲絳的楊柳,垂下長長手臂的楊柳,瀉下如瀑長發的楊柳,楊柳含情,暖風中曼舞、輕歌。楊柳是一位娟秀的女子,恬靜、幽雅,動作舒展輕柔。“堤”是“堤岸、河堤”,在柳枝的輕拂下,在枝條的撫摸下,堤是酥軟的堤,是朦朧醉著的堤……
這樣的教學,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同時又提高兒童的表達能力和記憶能力。
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結構初探──教學《村居》有感
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實驗小學 王 芳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出現的古詩多數是絕句、律詩,它們語言凝練,意境深遠,發人深思,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兒童通過學習這些古詩文,既可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語文素養,又可以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提高綜合素質。根據低年級兒童喜讀愛背、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優勢的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感性材料,結合詩情畫意,通過多形式、多層次的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進入詩情畫意,在讀中感知、感悟,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優美。
一、畫意入題,激qing導趣
古詩文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凝練,言簡意賅。而這也恰恰拉大了它和學生的距離,如果單從文字入手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教材的每首古詩都配有生動形象的插圖,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這些插圖,在上課伊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談話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內容,并結合生活實際進行適當聯想,談出自己的初步感受。這樣學生從畫意入手初步感知了詩的內容,縮短了教材與自身生活經驗的距離。此時,趁機揭示課題,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正所謂 “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不離詩”。
例如學習《村居》一課,上課伊始我先用投影出示放大的課文插圖,組織學生觀察畫面內容并談出自己的感受,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優美的畫面緊緊地吸引住了,急切的閱讀古詩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整體感知,讀順文字
對畫面內容的初步感知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古詩的愿望,接下來便要進入讀的第一個層次--整體感知,讀順文字。
1、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字,結合畫面內容在頭腦中對古詩的文字表述有一個初步的感受。教學中可讓學生邊看畫面邊聽錄音或教師范讀的方式進行。聽讀完古詩后讓學生交流一下自己聽后的感受,教師對學生的表述不必作評價,只要他們能談出大體的感受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