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學習方式 激活語文課堂──《要下雨了》教學設計案例及分析
【教學背景介紹】《要下雨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16課。這一單元的課文圍繞“夏天里會發生那些有趣的事呢?”這一主題來編排。《要下雨了》是一篇知識童話,講的是生活中的氣象常識。通過讓學生留心觀察下雨前的天氣及物候了解生活中的氣象常識,倡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
在準備授課的過程中,與各位老師共同切磋,交流和授課后的自我總結中,我對新課標提出的“如何轉換教師的角色意識,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有了一點自己的體會和思考。
【教學課例描述】
首先我以誦讀兒歌激趣導入:“烏云密布天氣悶,天空一片陰沉沉,閃電婆婆把腰伸,雷聲響起一陣陣。”從這些自然現象,你們知道了什么?學生們紛紛舉手說:“陰天了,要下雨了。”通過兒歌導入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滲透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為后面的授課作了鋪墊。
一、由扶到放,認讀生字
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許多生字朋友,你們還記得他們嗎?我可以考考你們嗎?
我通過比賽的方式激發起學生們認讀生字的興趣。在認讀的過程中我先用多媒體出示了帶漢語拼音的生字詞,讓學生們大聲認讀,及時糾正讀不準的字音。接著我將拼音去掉,出示單個詞語,檢查學生們是否能夠脫離語言環境又快又準的搶答出來。學生的認字興趣高漲,回答的又快又洪亮。除了出示詞語,我還告訴他們老師加深了難度,還有長句子呢!這下孩子們興趣更加濃厚了,一個勁說:“沒問題”“難不到我們!”我重新提了要求,學生們不僅按要求完成了任務,而且句子讀得也很通順。
二、角色朗讀,深化體驗
除了將詞語讀準確,我還讓學生把這些詞語、句子帶回到課文中,檢查他們的認字情況,讓學生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告訴他們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用借助漢語拼音、請教同學和老師等辦法讀準字音。
接著我運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燕子和小白兔的對話,分別讓學生讀一讀小白兔和小燕子的對話。在讀的過程中,有的孩子讀的語氣不到位,我馬上引導他們:“快看看,小白兔是怎么說的這句話呢?”“小白兔大聲喊。”“那誰能來試試大聲喊出小白兔的話?”經過我的提示,孩子們躍躍欲試,都想來表演小白兔說話的語氣。在講述完小白兔和小燕子的對話之后,我也參與到他們的對話表演中。“現在老師來當小白兔,你們來當小燕子,我們一起來表演一次,行嗎?”孩子們一看我也參與到他們的表演中,興趣更濃了,高興得說:“好!”接著我又讓他們同桌之間互讀互演,分別扮演小白兔和小燕子,孩子們在分角色的朗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語言訓練,深入理解
在教學中,我還設計了說話訓練,讓學生用“因為……,所以……。”解釋燕子低飛的原因。我發覺孩子在解釋燕子低飛的原因時掌握得比較困難,常常顧此失彼,不能很完整的說清楚燕子低飛的原因。于是我就耐心的加以引導,幫助孩子們找到低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要下雨了!”孩子們解釋:“因為蟲子的翅膀上占了小水珠飛不高,所以燕子飛不高。”我又追問:“那為什么蟲子的翅膀上會沾上小水珠呢?”孩子進一步回答:“因為空氣很潮濕。”我接著問:“空氣很潮濕又是因為什么原因呢?”通過有目的性的反復的朗讀,給孩子們一些臺階,并適當地引導孩子從燕子的話中找答案及一次次的追問,孩子們終于明白“要下雨了”才是燕子低飛的最主要原因,孩子們終于能夠完整的敘述清楚燕子低飛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