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學習方式 激活語文課堂──《要下雨了》教學設計案例及分析
接著在講授小魚和小螞蟻在下雨前的表現的時候,我放手讓學生們自主學習,通過朗讀讓他們自己畫出小魚和小白兔說的話,小組合作表演,找出各自下雨前表現的原因,以小組合作表演的形式作匯報,學生們通過小組交流,馬上找到了原因,并從表演的形式中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
四、鼓勵質疑,拓展思維
在課文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及時提問:“這節課里,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還想知道什么?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活動與天氣變化有關?”我及時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將搜集到課外資料展示給學生,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并讓他們把記住的這些現象講給爸爸媽媽或好朋友聽,這樣不僅訓練了他們認真聽的好習慣,而且通過他們自身的轉述,也訓練了他們的交際能力。
五、互相評價,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寫字了,我細致地講授了“得”字應注意的筆畫及結構,輪到孩子們書寫了,我將幾個孩子的字通過實物投影展示出來,這次我沒有自己評價,而是讓孩子們互相評價,先讓他們找一找寫這個字的優點,然后再提一提小建議,這種互相評價的方式擺脫了老師是權威的模式,而是充分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學生也從這種體驗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教學分析】
在教學的一開始,我就采用兒歌的形式呈現,選取兒童知曉的生活常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和認知水平,既有利于激發興趣,將學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課課題,同時向學生滲透認識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在認字這一環節設計中,我由扶到放,通過出示有拼音的詞語、無拼音詞語、句子等逐步加難的環節,反復強化認讀,鞏固識字,逐漸建立字形與字音之間的聯系。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克服困難的信心,學生認讀興趣濃厚。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中,我參與到孩子們的表演朗讀中,向學生滲透了合作學習、協作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結尾處不失時機地總結和拓展了知識,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然而在課下我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不光有的孩子了解我出示的那些拓展知識,他們還進行了補充,而我卻沒有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在這堂課中,我深深的體會到:孩子們的潛力無窮,語文學習活動是多元化知識形成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以學生活動的興趣為基礎,只要學生的認識、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應該就是語文成功的標準。課堂的文本材料是有限的,而孩子們的潛力是無限的。大課堂的開發利用,不僅挖掘了各類信息資源,也讓學生嘗試了怎樣在認知世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薄伴喿x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庇捎谇楦泻蛯徝荔w驗是個體行為,是旁人所無法替代的,因此學生對一篇文章的體驗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這種以體驗感悟為手段的閱讀理解過程,不需要“科學”的分析和理性的說教,而是需要對話、激勵、交流和表現。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學生,從研究學生入手,以學生發展的需要來確定教學。因此在本課的朗讀訓練中,我更多的是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讀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