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教學設計---及設計理念
《司馬光》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講的是司馬光小時候他和幾個小伙伴在花園里玩,一個小伙伴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遇到這樣的突發情況,司馬光急中生智,舉起大石頭,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朗讀課文,我們能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全文共有六個自然段,從落水到得救,情節扣人心弦。本課的教學,要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通過朗讀課文,體會司馬光遇事沉著、機智救人的品質。根據文本我定下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司、假”等13個生字。會寫“別、到”等6 個生字。
2、理解課文的內容,感悟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背誦課文,體會司馬光勇敢、機智的品質。
本課的重難點是: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2、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會觀察書中插圖中人物的動作、表情、神態。
設計理念:
《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學生獲得思想啟迪,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因此,教學中不妨這樣做:
讀一讀,重感悟。
朗讀是語文課堂活動中的重要方式。朗讀不僅僅是為了理解課文內容、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獲得充滿靈性的感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讀懂課文的內容,想象課文的情境。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腦中再現小朋友驚慌的表現,體會慌亂的場面。通過演讀,讓學生體會司馬光遇事沉著,機智救人的品質。
說一說,重遷移。
語文教學要逐步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充分利用文中插圖,情節的空白處,創設說話的情境,讓學生樂說、想說、會說。教學第四自然段時,先讓學生觀察圖畫,說一說小朋友驚慌的表現;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想象說說人們會怎樣稱贊司馬光,從而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思路:
《司馬光》是一篇傳統的老教材。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課的一開始設計了讓古代的司馬光超越時空以學生朋友的身份出現在今天,并準備了司馬光自我介紹的錄音,來拉近古今間的距離,使其產生親切感。讓學生聽司馬光自我介紹錄音,其實一方面也在培養學生學會專心聽講的好習慣。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我在“復姓“這一陌生的姓氏上進行了拓展,鼓勵學生進行質疑。
課文中的圖是一幅單幅圖,學生不了解故事內容是不易看懂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化難為簡,設計了讓學生看圖,聽老師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初步感知故事內容來看懂圖片,然后再提出幾個問題,如:這個故事主要講誰?哪個是司馬光?你是根據什么知道的?學生圖文結合,主動地會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借助拼音自己讀一讀課文,培養自學生字的能力,初步了解課文是怎樣講圖畫上的故事的。
在學生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直奔重點讓學生說說課文里司馬光做了什么事?以此來打開,清理閱讀的思路。我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動的特點,讓他們試著做司馬光砸缸的動作,讓他們在做動作的過程中輕松地理解了“舉”、“砸”、”使勁”“幾下子”等詞的意思。在小朋友“砸”得不亦樂乎時,我又設計了:“這么漂亮的一口大缸司馬光為何要把它砸破?”來引出故事的原因,指導學生讀出別的小朋友焦急,慌張的語氣,讓他們進行合理的想象,別的小朋友會怎樣叫喊,學一學,喊一喊。體會想象當時玩耍的小朋友著急的心情,動作忙亂的情景。我讓學生討論:這些表現對解決問題有用嗎?得出結論:哭一點也沒用,喊比哭好,但周圍沒有人在的話也沒用,跑去找大人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使有人來也怕晚了,總之,都不是可行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