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教學案例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怎樣真正轉變師生角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導地位,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力構建有效課堂。前不久,本年級組語文老師一同聽取了一堂[人教版]第二冊《烏鴉喝水》組內研討課,聽后感觸頗多。下面是我采擷的一個教學片段。
片段展示:
師:烏鴉最后喝到了水嗎?
生:喝到了。
師: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
生:烏鴉把石子投到瓶子里,水面升高了,烏鴉就喝到了水。
師:烏鴉聰明不聰明?
生:聰明。
師:很好。烏鴉非常聰明善于動腦筋。同學們平常遇到問題也要認真思考。(這時,有一位同學舉起手)
師:你有什么問題?
生:老師,烏鴉不一定能喝到水。(此語一出,教室里一片嘩然。)
師:你為什么這么說呢?
生:因為石子會把水淹沒的。(教室里靜得出奇,其他同學都看著老師如何處理這件事)
師:(有些生氣地說)石子怎么會把水給淹沒呢?連常識都不知道,以后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多動腦筋,不要亂說,希望小朋友以后也要注意,知道嗎?
生:(其他同學異口同聲地說)知道了。
反思:在這一案例中,教師仍然沿用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材是絕對的權威,教師服從教材,教材怎么寫教師就怎么教,教師希望學生按照自己設置好的思路完成教學任務,不希望學生有任何“越軌”行為。對《烏鴉喝水》一課,多年來,教師和學生幾乎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即烏鴉通過投放石子終于喝到了水。事實上,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的話,不是沒有把水淹沒的可能。作為教師,對學生這種不唯書、不唯上的自主探究精神不能潑冷水。否則,將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欲望,影響他們創造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相反,教師要不斷地激發自主學習的愿望,肯定和鼓勵他們自主發現問題,不能像這位教師那樣因為學生提出異議,老師沒有思想準備而訓斥學生,打擊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按照老師事先準備好的思路進行,而無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以教師的教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淡化預設,不固守,面對學生的“突如其來”,教師應尊重學情,力求在對話中生成“對話”,這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應有的情懷。對學生的尊重是主體性原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體現。我們教師不能視而不見學生的“意外”,不能讓“精彩悄悄溜走”,而是要及時抓住并有效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且“適度”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使課堂教學在動態中生成生命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