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烏鴉喝水》是人教版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講的是一只烏鴉口渴找水,找到水又喝不著水,最后想辦法喝著水了的故事。
【設計理念】
學習者在教學之前并非一片空白。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建構其自己的知識體系。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存在差異,而在學習的共同體中,這種差異的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師應當利用好這種資源,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
本課的活動設計正是基于對學習者的尊重,借課文提供的情境進行創新思維訓練,利用學習共同體中形成的學習資源,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充分地發揮,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活動目標】
通過幾處教學活動的設計,讓學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培養了合作創新的意識;培養了不盲目服從權威、敢于提出不同意見的思維習慣。
【活動過程】
一、體會烏鴉心情的變化。
烏鴉從口渴到發現水,再到喝不著水,最后想辦法喝到水,情節雖然簡單,卻又一波三折,烏鴉的心情也是時喜時憂。讓學生體會烏鴉的心情變化,是深入理解課文,達到提高朗讀水平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
生:(平淡地讀“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
師:看來,你還不太渴,聽你的朗讀,我好象看見一只正在悠閑地散步的烏鴉。
(生齊笑)
師:你能想象一下這只烏鴉口渴的樣子嗎?
生:這只烏鴉可能好幾天沒喝水了,它都快渴死了,到處去找水喝。
生:可能這只烏鴉的家里也沒水了,所以他一爬起來,臉也沒洗,牙也沒刷,就出來找水喝了。
生:他可能去過很多地方,都沒找到水。
師:有可能去過哪些地方?
生:他可能去過小溪邊,可是小溪已經沒有水了。可能去過小松鼠的家,小松鼠也在找水喝。
師:那烏鴉該多著急啊!它的嗓子都要冒煙了。誰能把烏鴉著急的樣子讀出來。
生:(皺著眉頭,著急地讀“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
師:大家讀得真好!我們就把自己當作是這只烏鴉,繼續去找水喝吧!
生:(有表情地齊讀其余幾段)
(這一思維訓練活動將學生引入課文的情境中,讓學生將自己的身份轉換成文中的角色,體會到角色的情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做實驗,直觀感受水位升高這一現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放進瓶子里,瓶子里水漸漸升高了,烏鴉就喝著水了。”學生對于石子放進瓶中后,水位會升高這一現象沒有感性認識,教師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了解簡單的科學原理,所采取的方法不是“告訴”而是“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