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互動 其樂融融——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有的劇目開場的鑼鼓敲得很響,卻草草地收場;有的劇目悄悄地開幕,掌聲越來越響。“課程改革”肯定屬于悄悄開幕但掌聲越來越響的那一種。因為課改當中,無論是領導還是教師都以高度的熱情進行著,以迫切的心情期盼著,期盼著我們的學生自主、活潑、快樂地成長。同時,我們師生也正品嘗著在新課程中成長的快樂。
發現自我 完善自我
從事教育工作六年來,我經常只是聽別人講課,而今卻發生了“變化”——我能“親眼”看見自己講課了(看課堂實錄);可以評價自我了;可以與我的學生共同品嘗成長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了。這“變化”是課程改革帶來的。
當我第一次與同事們同看我講的《插秧》一課課堂實錄時,起初我只去關注自己在學生面前的“形象”。令我欣喜的是,我的教師角色已經徹底地轉變了,我總在盡力地組織學生“活動”,而我的學生也都樂于參與活動。同時,我又頓起羞澀之感,原來我在學生面前的“形象”是那么不自然,言行之間缺乏一種內在的美。平時關在學校里,我覺得自己還不錯,有一種盲目的成就感,而此時我似乎有所感悟。在學生幼小心靈面前的“我”應該是:外表大方自然而顯莊重的(是學生面前的一面鏡子);內在卻更應有一種“美”,一種能讓我的學生感動的美(哪怕是一個動作、一個言語、一個神情)。教師的形象是那么重要,不光在一節課中,在我的學校生活中,在社會交往中,我們都應時刻銘記:自己是為人師者,應當為我們的學生、我們的社會樹立良好的形象,而這良好的形象促使我去不斷改變自己、完善自己。
當我發現自我后,頓生靈感,也可以讓學生去發現自我,讓學生與我共同成長。于是,第二次又與學生一起看了我們的課堂實錄。學生也感到欣喜若狂,他們互相竊竊私語,還有的同學臉紅了,似乎意識到了什么。而我又一次細品了這一節課,深深感到,無論什么類型的課,首先,它的每一個環節之間的銜接應一環套一環,而且要自然;其次,自己設計的課,自己的學生要能接受、樂意接受;再次,在教師的頭腦中要有清晰的思路、敏銳的洞察力,當你有“指揮”不動學生之感時,就要靈活地調控學生,讓學生再一次“活”起來。你的“劇本”有了活力,你的“演員”才會體驗真切。
在講《插秧》之前,因為這首兒歌篇幅短小、識字量少,課文內容充分運用了比喻和想像,教師組織起來有一定困難(學生易產生枯燥之感)。如:讀文,學生很快就能讀會,學生易產生乏味之感。于是,我沒讓學生提前預習,在學習過程中,我用不同方式讀(提出讀的不同要求),讓學生自己試讀(猜字過程)、聽錄音讀(幫助正音)、再自由讀、輕聲讀、聽讀得好的同學讀(感受內容)、示范讀、自己用心跟著讀、有感情地讀(體會詩情畫意),學生有了讀的興趣,讀起來就不枯燥了。
師生合作融洽 其樂無比
《插秧》一課的識字量少,課文讀會了,再去識字,更覺枯燥,于是我將識字與說話有機結合。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識字過程中“說一句完整的話、加進修飾語說長長的話”有一定難度,但教師只要注意與學生融洽地合作,注意各種情境的創設,就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在學習生字“鏡”時,學生組詞“鏡子”,于是我就把一面鏡子遞給了一名學生,其他同學便很容易地說出了諸如:“拿著鏡子照鏡子”、“拿著鏡子照自己”、“老師把鏡子遞給讓她照自己”、 “老師把鏡子遞給讓她照一照自己,她很開心”等句子。我隨機又拿了一副眼鏡給一位學生戴上(引起她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于是學生又說“戴著眼鏡”、“老師把眼鏡給戴上”、“戴上眼鏡后像……”學生說得太棒了,我非常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