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互動 其樂融融——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有時,教師創設語言情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感受到老師關愛的溫暖之情。如學《春天的手》一課時,學到詞語“撫摸”時,我有意識地輕輕摸了幾遍一個學生的頭,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地說。于是學生精彩的說話又開始了,“老師撫摸的頭”、“老師用她的手撫摸的頭”、“老師用她的手輕輕撫摸的頭”,還有一名學生模仿“春天的手,溫暖輕柔”一句的描寫,說:“老師用她溫暖輕柔的手撫摸著的頭。”接著,我們學習詞語“拍著”。我請兩位學生合作做了一個“拍”的動作,學生熱烈的說話又開始了,“拍著的肩膀”、“輕輕拍著的肩膀”、“用他的手輕輕拍著的肩膀”。學生說得激情很高,于是我靈機一動,將一堂識字課改為一節生動有趣的口語交際課。我真的被感動了,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師生雙方都正在快樂地成長著。
學會欣賞、激勵、參與
語文教學要有情,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要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要讓學生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學習語文要十分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學中,教師不能急于求成,對學生過早地提出統一的、硬性的要求,而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同時教師還要清楚地知道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是要求學生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我們在實施評價過程中,就很注意培養學生這種良好習慣。當他人發言或表演后,我請學生互相評價,慢慢地學生便會用欣賞的眼光去認識同伴了。
語文教學中,“讀”非常重要,以讀代講,以讀去感受語言文字的美。于是,我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讓他們愛讀、會讀,從而常讀。同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讀的機會、空間。將讀帶回家中(每天養成閱讀15分鐘的好習慣)、將讀帶到活動中去。如:學習《老樹的故事》一課時,因為本課四段文字都以設問的形式謀篇布局。在詩中,人與樹、人與鳥、老樹與小鳥,彼此之間相互依存、和睦相處,充分體現了人與大自然相融合的理念,一層一層不斷地追問。加之課文插圖很能激發學生想像,學生讀熟課文后,我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都讀得非常好,在學生的強烈要求下,我們的“朗誦會”開始了。其間加進了學生生動的評價活動,學生學會了用欣賞的目光看待伙伴,評價語言也十分豐富:“他讀得很有感情”、“他讀得聲音很響亮,就是有點兒快”、“他讀得很不錯”……朗誦會結束時,學生還評出了最佳“表演者”。
讓學生學會欣賞他人的前提是教師要學會欣賞學生。教師欣賞學生,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及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對他們的閃光點與進步之處,都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要從正面加以引導。如本班有一位學生,他識起字來很困難,總是記不住,但他的字卻寫得十分漂亮,于是我就在班內積極地評價他:“同學的字寫得真漂亮,老師很欣賞他寫的字。”這時他內心的成功感、自豪感促使他這一節課有了主動學習的愿望,樂于學習了,而且還認識了不少字。再如:我在課后反思時,將課堂中每一位學生的精彩話語都收集下來,在班內設計了一處“說話天地”,開展“比比誰說得好”活動,讓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展示自我、欣賞自己、欣賞他人。同時,又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識字天地(讓他們每天都讀一讀精彩話語)。我的這一做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說話興趣,他們都樂于參與這一活動,并能將學到的優美詞語恰當地運用到自己的話語中,語言越來越豐富了。因此,教師在實施評價時,應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新課程中,我與學生共同感受著教育的美,與學生共同追求著美,與新課程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