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操》教學反思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老師就需要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和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的熱情。
1、導入新課時,我首先采用談話的方式與學生交流:今天上課與以往有什么不同?你們打算怎樣表現呢?當學生紛紛表示要專心聽講,積極反言時,我以獎勵的方式播放了與本首兒歌緊密相關的一首歌曲《健康歌》,學生一邊感受著歌曲那歡快的節奏,一邊從歌詞中初步感受到早起鍛煉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
2、在識字教學過程中,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早操》篇幅簡短的特點,采用聽讀的方法學習文中的生字比較快捷。學生聽力強,記憶力強,很快能背下我們重點學的第四節。在此基礎上我逐步縮小語境,由句到詞,又由詞到字,不斷地為學生創造機會與生字見面,學生很快地熟識了要求會認的生字。這之后,我又把生字請出來,制成生字卡片,以兒歌對答的方式進行鞏固識字教學。出示一個生字:這是誰?這是起。什么起?起來的起。
3、在重點學習最后一節兒歌時,為了激發學生反復閱讀兒歌的興趣,我質疑:小學生為什么早起做操呢?在啟發引導下,學生說出了很多早起做操的好處。于是我說:看來,這句話可真有意義,很珍貴,把它作為禮物,你最想送給誰?咦,兒歌里的一句話還可以作為禮物,學生感到新鮮,興趣也就上來了,在學生把這句話當作禮物互贈的過程中,他們興趣濃厚,熱情高漲,既復習鞏固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語感,為后面的仿說做了一定的鋪墊。
4、在朗讀訓練中,戴上頭飾分角色朗讀,設計動作表演讀等都很大程度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二、充分朗讀,讀中感悟
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語言訓練。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言,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讀還可以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展開豐富的想象,感悟課文內容。
在帶著學生品讀兒歌前三節時,因為結構相似,內容也較淺顯,無需過多的講解,我便采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以讀代講:老師范讀、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開火車讀、師生接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
當然,朗讀還要注意有一定的層次性。每讀一遍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讀出一個怎樣的效果。作為老師要心中有數。最初我請學生自由讀兒歌時,只要求能看拼音讀準,讀通就可以了。接著,指名讀,老師適時指正,播放課文錄音后,再次指名讀時,要求學生做到讀得有感情。然后,師生接讀則意在幫助學生鞏固課文內容及實現語言材料的積累。最后分角色讀和表演讀則讓學生親歷其境,充分感受角色的思想感情,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產生熱愛生活,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聯系生活,拓展練習
教學不能拘泥于課本,要讓語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把目光轉向更廣闊的生活中去。基于這個理論指導,本節課學完兒歌,我有設計學生模仿《早操》為自己喜歡的小精靈編首兒歌,也就是仿說。因為考慮到是一年級學生太小,知識有限,又因為第一次接觸這種訓練,所以我是格外小心,盡可能得做到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在前面很多環節中都做了一定的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