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筍》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
“溝通”不應該是用“剝春筍皮”來完成的。基于上述,我們建議閱讀教學中要整體把握文本情感,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片斷3:
師:學到這里,你感覺到春筍怎么樣?
生:有力。
生:長得快。
師:春筍不怕困難,頑強生長。
評析:
這是課文小結階段的教學,教者力求讓學生感悟出春筍的精神,學生也盡努力從文本中感悟,終于悟出了春筍有力量、生長快,但教者不滿意,硬要拔高學生的感悟能力。要知道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具有發展性、差異性、獨特性。要知道學生才只是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怎么能感悟出“不怕困難,頑強生長”?要遵循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不能拔苗助長。我以為一年級下學期學生能感悟出春筍“有力量,生長快”這就足夠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學生的感悟能力必然會提高。其次,還要承認感悟的差異性、獨特性,就我們成人而言,也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又怎樣能要求學生的感悟一致呢?現代教育倡導人本主義,即“人化”教育,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承認人的發展性,學生能感悟到什么程度就感悟到什么程度,畢竟“書是學生自己讀懂的,不是教師教懂的”,不能統一尺碼,一個要求。就這一環節而言,學生感悟出春筍有力量、生長快,教師就順勢把“雨后春筍”一詞提供給學生結累來得妥當。基于以上認識,我建議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發展性,對學生實施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