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事情最快樂》教學設計之二
3、思考:小青蛙都去問了誰?貼示:啄木鳥、水牛、蜜蜂。
【教師的范讀、紙偶表演,形象直觀地呈現了課文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三、初讀課文
1、過渡:小青蛙到底是怎樣問的呢?小組內讀一讀第2—4自然段。
2、大組交流。
【教師改變原來個別學生讀的方式,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讀、仔細地聽,培養學生的良好讀書習慣。】
四、細讀課文
1、學習第2自然段。⑴分男、女生讀小青蛙、啄木鳥的話。⑵指名分角色讀,讀中體驗啄木鳥的快樂。(板貼;捉蟲子)⑶上臺分角色表演,學生評價。
2、過渡:小青蛙和啄木鳥說再見后就出發了,這回它又去問了誰?
3、學習第3、4自然段。⑴指名讀,視情況正音“耕地、花叢”。⑵三人小組讀讀演演這兩個自然段。(貼上動物頭飾)⑶請一組上臺演一演。⑷教師示范采訪水牛,你為什么這樣快樂?(板貼:耕地)⑸學生采訪蜜蜂。(板貼:采蜜)⑹有感情第朗讀第3、4自然段。
4、過渡:小青蛙聽了它們的話是越聽越迷惑,于是它就回家問媽媽。
5、學習第5、6自然段。⑴小組自由讀讀演演,學生質疑。⑵小組討論交流。
【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學時:營造學習氛圍,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讀讀演演,深入體會課文內涵;組織小組討論,合作表演,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演為手段突破了難點。】
五、課外延伸
你還知道身邊有哪些小動物在做對別人有益的事嗎?你來問問它們?(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句式:“小青蛙跳到問:“?”說:“最快樂。”)
【針對低年級學生表達能力較差的現狀,用正確的句式規范學生的語言進行訓練,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在活動中學生的語言訓練與知識鞏固、情感體驗相得益彰。】
六、識字、寫字
1、讀準生字。
2、自學筆順,認識新偏旁“豎心旁”。
3、交流記法。
4、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