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
為了讓學生們分清楚小松樹與大松樹與大山的位置,我課前在黑板上畫好大山、小松樹和大松樹的簡筆畫,上課時讓學生先“讀”后“說”再“演”。“讀”就是在文中找出它們的方位,“說”就是用自己的話來復述課文內容,“演”就是到角色表演讀。這樣,這節課既調動學習興趣,讓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樹的位置,又為課文的理解作出了鋪墊。
總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是比較輕松的。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生動、淺顯的寓言故事。讓學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課文融情于理,充滿童真童趣。整堂課教學下來,我個人認為自己比較成功的地方有兩點:
1、能夠帶領孩子入情入境, 讓他們走進大松樹和小松樹的內心世界。在導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區別。在教學中,我又運用孩童般的語言進行有意識的拓展與生成:“看,小松樹長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猜他會看到什么呢?也許是太陽、白云、大山等,從而讓學生領會到小松樹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課堂的尾聲部分,我試著讓孩子們進行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樹,你想對大松樹或風伯伯說些什么呢?在走進小松樹內心的同時也使他們獲得文本的教育意義。
2、指導朗讀較為深入,能夠引導學生在讀中悟。特別是在指導第二自然段朗讀時,在突出小松樹的驕傲自大時能緊緊抓住關鍵詞語“喂”“多高哇”“很遠很遠”“你呢”,能夠把這些詞語放進具體語境中去朗讀和感悟,并能講究一定方法。如在理解“很遠很遠”時,我故意讀成“我能看到很遠的地方,你呢?”,讓學生去體會“你覺得這兩個詞語放在課文中哪一個更好呢,自己讀讀試試看?”讓孩子在讀中體會,在比較中感悟。
但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有點單一。老師的語言對學生有著激勵作用,對回答好的學生,老師應該大加贊賞,促使孩子積極的思考,大膽的發言。這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慢慢的改正。
2、 學生對課文的表演不是很積極,很大膽。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課文的表演,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3、 對學生的回答容易擔心其他孩子沒注意聽,進而重復學生的答案,浪費了時間。
進步是有的,不足也存在,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豐富教學經驗,獲得進步。
4、 有些教學語言還需規范,在范寫時需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力求把每個字寫得更為美觀。
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揚長避短,爭取做得更好!
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貼近學生的現實心理狀況。通過故事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
新的課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那么新的教學自然也應把主體發展作為價值取向,學生學習不是將知識進行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通過其自主活動,新知與原有知識經驗進行相互作用,來補充、豐富和改造自己的認知結構。基于這樣的認識我的課堂設計中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力求從學生的角度,站在學生的高度去思考。并且,在重難點的突破上和許多教學細節上,都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協作,平等對話。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亮點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