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樹和大松樹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精選2篇)
小松樹和大松樹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2.復習鞏固漢語拼音,學會15個生字,田字格上面的6個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做人要謙虛謹慎,不可盲目自滿,看不起別人。
教學難點
理解小松樹和風伯伯說的話。
教具準備
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圖片。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略)
一、看圖導入,揭題釋題。
1.出示小松樹和大松樹的圖片。
(1)小朋友,你們認識它們嗎?(松樹)
(2)這兩棵松樹有什么不同呢?
2.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松樹和大松樹》這個寓言故事。
3.讀題。
注意讀準松song樹shu,兩個聲母不同。
4.講釋窩言:這篇課文通過一個故事告訴我們道理,像這樣的故事,我們叫它“寓言故事”。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課文,注意讀順,標上自然段序號,想想每段寫什么。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其中“地方、孩子、伯伯、爺爺、朋友”等詞的第二個音節讀輕音。
三、學習第1自然段。
1.自由讀,看看能讀懂些什么?
2.交流,從一節讀懂了什么?
(兩棵松樹生長的地方)
進一步規范語言訓練:
(1)山上有一棵什么樣的松樹?山下有一棵什么樣的松樹?
(突出“小”、“大”)
(2)什么地方有一棵小松樹?什么地方有一棵大松樹?
(突出“山上”、“山下”)
(3)用“(什么)長在(什么地方)”句式說話。
(4)背誦第一自然段。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再看看圖,說說這兩棵松樹長得怎么樣?
用上“(什么)長在(什么地方),(長得怎么樣)”的句式說話。
(2)讀讀小松樹的話,想想小松樹是這樣看自己的嗎?
(3)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導讀懂小松樹的話。
a.你覺得小松樹怎么樣?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b.比較句子,朗讀體會。
我長得高。
我長得多高啊!
你看我長得多高啊!
小松樹認為自己長得高。
c.比較詞語,練習朗讀:
很遠的地方
很遠很遠的地方
小松樹認為自己看得遠。
d.除了看出他很驕傲外,你還看出他怎么樣?從哪兒看出的?
( 沒禮貌,瞧不起別人)
a.指導讀“喂,朋友”。
小松樹跟誰說話呢?
b.理解“你呢”?
再讀讀小松樹的話,他想接著說什么?
(你有我長得高嗎?有我看得遠嗎?表示看不起大松樹。)
e.指導朗讀
小松樹這時是什么樣兒?你能想象出來嗎?帶上恰當的語氣自由練讀這兩句話。
指名讀,齊讀,背誦。
(4)學習最后一句:
a.聽了小松樹的話,看圖說說大松樹生氣了嗎?(沒有,還在微笑呢)
b.大松樹為什么不回答,他在笑什么?他可能會想些什么呢?
(5)背誦第二自然段。
(6)一二自然段分角色表演讀。
四、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認讀生字詞。
松樹,山下,回答。
2.重點指導松、答。
松:左窄右寬,木字旁的第四筆是點。
答:人下面不能丟了一橫。
小松樹和大松樹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篇2
課題 小松樹和大松樹 一、單元教材解讀 本單元以讓學生明理,培養良好素養為目的進行選材,都是通過故事來告訴學生道理。課文《蘑菇該獎給誰》告訴學生要有勇氣敢于和強手競爭,雖敗猶榮。《騎牛比賽》讓學生懂得高超的本領是千百次艱難訓練練就的。《小松樹和大松樹》教育學生做人要謙虛,不要盲目自滿,看不起別人。《練習3》讀讀背背中四個成語都是激勵人們不畏艱難險阻,在困難面前要敢于斗爭,敢于勝利。《三字經》中的名句告訴孩子們,人一定要學習,否則就不懂得道理。所有內容都向著一個目標——明理,為完善學生的人格打基礎。 二、本課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敘寫了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的故事,表現了小松樹從自我夸耀到受到教育、深感慚愧的轉變過程,揭示了不能無視實際、盲目自大,必須知錯能改、謙虛謹慎的道理。 三、單元學情分析 1、學生逐步學會了一些識字的方法,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識記生字。 2、學生的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定量的詞匯,本單元中有些詞匯比較書面化,可讓學生通過看錄像、表演,向他人請教或聽老師的講解來達到理解的目的。有些詞語還可讓學生聯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體驗來學習,從而更多地積累詞匯。 3、學生對“段”有了初步的了解,可在老師指導下認清文章的段,學會在段前標序號。 4、運用故事對學生進行啟智、明理,學生喜聞樂見,這一方法常用且卓有成效。學生學過課文后,可組織學生講故事或表演課本劇,進一步體會人物感情及故事主旨。南美洲的騎牛比賽學生可能較陌生,要適當運用影視資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四、本課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表演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與大松樹、小松樹和風伯伯來對話,從而感受語言的韻味美、人物的精神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直覺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這一思維特點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表演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時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復品位,體會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熏陶。 在教學《小松樹和大松樹》時,教師可以安排一個遷移練習,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想象小松樹會對大松樹和風伯伯說些什么?他們各自聽了對方的話后又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學生在這方面有比較多的生活積累,通過教師啟發,生活中的很多場景很快在學生腦中再現,并能以課文為例,說出小松樹會對大松樹和風伯伯說的話。教師在學生表述時適時點撥,幫助學生恰當運用語言,使語言更加規范,學生通過不斷的語言實踐,逐步內化語言,豐富語言進而正確、熟練、靈活的運用語言文字。我認為靈活的處理教材能較好的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于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在努力實踐著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五、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四會生字,6個二會生字,認識3個新偏旁,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小松樹“慚愧”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 利用文中的對話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然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將故事延伸下去,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情緒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教育學生做人要謙虛謹慎,不盲目自大和看不起別人。 六、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識字 七、教學難點 理解風伯伯的話 寫字 八、課前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九、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評價和指導讀使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使學生能運用自學(不同的角度學習生字)生字的過程方法認識偏旁、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學習造句。 3、能正確、美觀地在田字格中書寫“呢、回”兩個字。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謎語導入,巧妙激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三、檢查朗讀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四、寫字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 1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兩個朋友,誰來和他倆打個招呼?(手拿松樹貼圖,一棵為大松樹,一棵為小松樹,糾正讀音。) 2師:小松樹的“松”這個字你是怎么自學的呢?(教學生字“松”:記住形、組詞、造句。) 3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來學習第8課《小松樹和大松樹》舉起小手,跟老師一起寫“松”這個字。(出示課題,在田字格中書寫“松”字) 4師:我來看看誰最想聽故事呢?聽完后來講講你聽到了什么。 5你剛才聽到了什么? 6.過渡:有的小朋友對這個故事還不太熟悉,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個故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學習其他生字的。(幻燈片:讀學習要求)。 (一)檢查字詞句朗讀情況 1、看,生字寶寶自己從課文中跑出來了,你能讀準確嗎? 2、組織學生交流識字方法:你是怎樣學習這些字的?一起來分享一下。(從不同的角度學習生字,教師相機指導,認識3個新偏旁) 1、過渡:剛才生字寶寶跑出來和我們做游戲,現在他們又回到了課文中,請小朋友再讀一讀課文,相信你能讀得更流利。 2、指名讀 3、出示難讀的句子,指導讀: ①小松樹對大松樹說:“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遠的地方,你呢?”(師:你們看,哇,呢都在句子的最后,讀得時候可要注意它們的輕聲讀音。) ②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這句話很長,我們要注意停頓才能讀好它。) 3師:讀起課文來一定更有信心!一起讀一讀第8課。 師:看到小朋友們讀得這么認真,小松樹和大松樹想邀請大家去他們家做客,誰能送他們回家呢? 教師引讀第一自然段。 1、 過渡:“回”和“呢”怎么寫呢? 2、 師范寫,巡視、評價。 今天這節課我們讀了《小松樹和大松樹》,下節課我們我們來表演這個故事。 1、練寫教過的生字。 2、四人小組,練習表演故事。 學生和小松樹和大松樹打招呼。讀準詞語“小松樹”、“大松樹” 學習生字“松”。 書空“松”這個字 齊讀課題(讀出“小”、“大”的區別) 看動畫聽朗讀 交流聽到的故事內容。 按照學習要求學課文和生字。 自讀、開火車讀、齊讀。 交流識字方法和過程 再讀生字,記住它。 再練讀課文 指名讀4個段落 評價 教師指導后學生練讀 指名讀,生生互評 學生練讀 指名讀,生生互評 齊讀 齊讀全文 上臺貼圖 齊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做動作。 觀察、分析要點。 看老師寫 在習字冊上描一個、寫一個。 同桌評價、修改 激發學生的興趣,了解松樹是什么。對“松樹”這個詞語正音。 強調和別人打招呼時要使用禮貌用語,讀準詞語的音,為課文的學習“喂”打下伏筆。 鞏固學習生字的過程和方法。 借助課件,整體感知課文。養成邊聽邊記的好習慣。 同桌交流學習生字的辦法,提高學習生字的效率。 生生交流,相互借鑒好的學字方法。 齊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