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樹和大松樹》教學設計
師對著學生說:喂,把你的鉛筆借給我用用!你愿意借鉛筆給我用嗎?(不愿意)
師:這是為什么?(沒有禮貌)
【這一環節,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聯系實際,從而更好地體會小松樹驕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神態,為感情朗讀奠定基礎。】
師:那小松樹這樣對大松樹說話,你覺得小松樹怎樣?(小松樹對大松樹沒有禮貌。)
那請你再讀讀這句話。(“很遠”這個詞學生讀得不夠到位)
師:小松樹看得還不夠遠,你能讓小松樹看得再遠些嗎?
學生讀完了這個小節。
(3)面對沒有禮貌的小松樹,大松樹為什么沒有回答?(自由說)
【“學而不思則罔”,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應該從一年級開始培養。】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大松樹沒生氣?(在圖上看到的)
師:真了不起,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4)學到這兒,你還愿意和小松樹交朋友嗎?(不愿意)
(5)齊讀第二小節。
【本環節中,教師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給孩子們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學生自主感悟。】
過渡:小松樹的話被風伯伯聽到了,風伯伯又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
3、學習第三小節:
(1)誰來讀第三小節。
(2)理解:摸著。在生活中誰摸過你的頭?(媽媽)
媽媽摸著你的頭是什么感覺?(舒服)
空空 請你舒舒服服地讀這句話。
(3)學生自讀,指生讀,師范讀,生練讀,指生讀。
過渡:風伯伯的話,小松樹聽懂了嗎?
4、學習第四小節:
(1)齊讀第四小節。
(2)誰來表演一個小松樹慚愧地低下了頭的動作?
(3)此時的小松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師:如果我現在就是大松樹你想對我說什么?
師:小松樹為什么能看得遠?(是大山爺爺把它托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