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姑娘的信》教學片斷
讀“真”信 悟真情——《秋姑娘的信》教學片斷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讀信”的情境,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認識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朋友之間要相互關心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這幾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1.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第2~5自然段,思考問題:秋姑娘給哪些好朋友寫信了,信上都寫了些什么?
2.創設情境,遷移想象。
(1) 小朋友想親眼看看秋姑娘寫給大雁的信嗎?
投影畫面:一只大雁銜著一張楓葉形信紙。信紙上寫著:
大雁哥哥:
你們好!你們要飛到南方去過冬了。路上可要多加小心啊!
秋姑娘
(2) 出示分別貼有青蛙、松鼠、孩子頭像的楓葉形信紙,設問:秋姑娘給青蛙、松鼠、山村孩子的信上又寫了些什么呢?小朋友能讀給老師聽聽嗎?
(3) 將楓葉形信紙分發給各學習小組,分小組討論其余三封信的內容。
(4) 各小組選一位代表分別戴上青蛙、松鼠、孩子的頭飾“讀信”。
3.感情朗讀,自我體會。
(1) 讀了秋姑娘的這幾封信,你想對秋姑娘說些什么?說說自己的體會。
(2) 讓學生把第2~5自然段讀給好朋友聽,要求朗讀時要把秋姑娘對朋友的關心表達出來。
(3) 請學生推薦讀得好的小朋友進行朗讀表演。
教學新意:
一年級學生還不會寫信,但他們向往著自己能寫信,會讀信。創“讀信”的情境,正是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而設計的,從而充分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心向往之”,學生怎么會不全身心地投入呢?“給大雁的信”是一個范例,為學生的合理聯想提供了模仿對象。表演“讀信”則讓學生完全融入了秋的意境,這樣感情朗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講解,僅是充當了“讀信”這一語言實踐活動的開發者、組織者、欣賞者,還學生主體地位,讓們自由閱讀,自我體驗,自主創造。
《秋姑娘的信》片斷賞析
《秋姑娘的信》是一篇充滿童趣的文章。如果能通過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演示,把飄逸美麗的秋姑娘、排隊南飛的大雁、地下冬眠的青蛙、可愛活潑的小松鼠、風中直立的小樹及火紅的楓葉等景象一一呈現,讓學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事實上不能做到每節課實現電教化,那如何引導低年級學生走好閱讀的第一步?說到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短暫,理解能力差,而且十分貪玩好動。不是你讓他“探究性學習”,他就“探究性學習”,那如何在傳統課堂中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有效的進行閱讀教學,達到“活學樂背”呢?我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先以看圖激趣,學生在感受圖畫的色彩鮮艷時,讓他們說說是什么季節嗎?為什么?請他們按順序說說圖上都畫了些什么?培養他們的說話能力。在學生看圖說的同時隨機出示詞或詞組進行生字教學,圖文結合,使形象生動的圖片與漢字聯系起來,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圖促讀。當學生能熟練地認讀這些詞或詞組后,我邊演邊范讀,使課文的內容和感情給學生一個總的印象,接著讓學生自由練讀,同桌互讀,小組比讀,男女賽讀(當然這其間要注意評價的內容和方式)。然后分角色表演,當然教師要注意當好“導演”的作用,指導學生練習提問題,能自己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自己解答。以演導思。如:請一位同學上臺演秋姑娘,動作可設計為“摘下片片楓葉”,其他學生練習提問。(如:秋姑娘你干嗎?你要給誰寫信?你的好朋友是誰?教師可引導秋天有哪些特征?)接著以演品讀。把秋姑娘給好朋友的一封封的信進行動作展示,學生旁白,并適當進行有機組合表演,學生配音。在演中讀,在讀中演,喜歡哪一封信,就自己多讀幾遍。讀熟了,找自己喜歡的伙伴,邊演邊讀,注意要互相評一評誰做得最好。全班都來演一演,讀一讀,看誰最棒。使學生“活學樂背”,激發閱讀興趣。最后以演悟讀,你讀懂了什么?你覺的還可能是給誰寫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