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睡了》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大海睡了》是國標本蘇教版一年級上冊中的一首詩歌。全詩共8行兩句話,用親切自然、極富兒童氣息和想像力的語言,描繪了風平浪靜、明月高懸的夜晚大海的美麗景象。課文還配有一幅插圖,再現(xiàn)了詩句描繪的優(yōu)美意境,可供學生觀察,幫助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
詩歌不長,內容淺顯易懂,語言流暢生動,讀來瑯瑯上口。學生若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說明他們對詞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讀既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內容的一種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復訓練才能形成,既然朗讀又是理解內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動用指導朗讀的方法來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無需進行過多的講解,而應給學生留有較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讀自悟,通過朗讀,體會詩歌所描繪的大海夜景,一個“讀”字應該貫穿始終。但強調讀,不等于盲目地多讀,什么時候讀,是讀一段還是讀幾句?采取什么形式讀,讀出什么樣的語氣?都要從教學目標出發(fā),以達到以讀代講的目的。可先讓學生借助拼音把課文讀幾遍,達到讀正確、讀通順,再通過教師的指點,讓學生讀出停頓,從而讀流暢整首詩。接著,通過指導看圖,讓學生在學會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同時感受大海夜晚的寧靜和美麗,然后通過讀書把這一份感受表達出來。在想像中指導朗讀,理解字詞,在朗讀中對照畫面,體會詩境。最后做到熟讀成誦。
語文學習不等于學習課文,因此,對課文的教學也不應僅僅局限在課文本身,要盡可能地拓寬開去,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本首詩描繪了“大海睡了” 的美,那么,“大海醒了”的景象該怎樣用詩的語言來表達呢?學生對此定然會很感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共同作詩,進行句式的遷移和文字的訓練,學生思維火花不斷閃爍,在語言運用的同時領略了大海不同情態(tài)的美。而交流的過程更讓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學科融合將給學生帶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除了教師范讀時進行音樂的渲染,創(chuàng)設了靜謐的環(huán)境,讓學生感受到夜晚大海的美景外,在課外延伸時還布置了畫一幅 “大海醒了”的畫,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也把詩、畫巧妙地融為了一體,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美的同時感受藝術的美。
另外,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適時運用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感悟語言文字,更能讓學生通過美麗的畫面,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審美情趣,加深對大海夜晚沉靜之美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范讀導入
1.小朋友,你看見過大海嗎?能說一說你見過的大海是怎樣的嗎?(學生交流發(fā)言)
【從學生的認知實際出發(fā)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學伊始應調動學生對大海的已有認識經(jīng)驗,讓他們暢談對大海的感受,從而引發(fā)對“夜晚的大海是怎樣的”的探究欲望,激發(fā)學習興趣。】
2.師描述:一望無邊的大海波濤洶涌、浪花翻滾,氣勢大極了。那么,你想看看深夜里熟睡的大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