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姑娘的信教學反思
1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小學一年級學生雖剛入學,但他們的學習經歷并不是一張白紙,教師同樣要關注學習主體的自主建構,倡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本課的學習內容淺顯、有趣,學生易于學懂,教學中多次創設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環節,組織、引導學生自主感悟。這樣以學定教,以體現新課標中所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思想。
2、朗讀是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去讀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充沛的讀書時間,開放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學會朗讀,在讀中體會情感。這和新課標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3.多種課程資源并用,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美好的學習環境。課中,美麗的動畫,形象的詞卡和印有課文內容的大楓葉,把學生帶進了如詩如畫的學習情景,使學生身心得到陶冶,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以下談談我在這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在近一年多的新理念、新教材、新模式的實踐中,我嘗試采用“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教學組織方法,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然后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讓學生從興趣動身,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存疑質疑,在課堂上積極大膽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獲得使學生在情感上獲得滿足感和成績感,這不只改變了現行的師教生學的教學模式,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一種新的學習方法,通過學生參與教學,獲得生生教學的學習效應,不只鍛煉了能力,還影響了全體學生,激勵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欲望,堅持全體學生興趣的耐久性,教學效率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新課標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蘊含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在篇篇課文中,不只包括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科學知識,還滲透了生動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秋姑娘的信》中,通過“秋姑娘”傳送信息,表達了秋姑娘對好朋友的關心。教學中,我們也應當激勵學生關愛自然,關愛伙伴,培養相互關心的人文品格。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空洞的說教他們不能完全接受,或者似懂非懂,但假如換個方式,效果就會大不相同。教學時,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扮作秋姑娘給好朋友送信,學著秋姑娘的樣子對好朋友說說想說的話。換了個角度,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人人爭著做秋姑娘來關心好朋友。在不知不覺中,體會了朋友間的關愛,培養人文品格的教育也滲透其中。
三、藝術總是有許多相通之處,音樂是一種很適用于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形式。好的音樂總是以情動人的,美“文”以各種形式配上美“樂”,能夠增強教材的感染力,把學生很快帶入情境,甚至還能把學生整個情緒帶入高潮,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情的升華。正如德國偉大文學家歌德對同時代的音樂家貝多芬說過的那樣: “我用文學不能表達的地方,請你用音樂來表達吧!”一篇文字優美的課文,配上一首旋律動聽的鋼琴曲來進行朗讀,往往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學生在音樂課學的兒童歌曲,只要選得合適,也能運用到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在教學本課時,就配上鋼琴曲《思鄉曲》讓學生朗讀感受。